首页 > 书画 > 书画访谈 > 正文

杨之光: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

夏艳 (10岁) 岁月流失(第二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获奖作品)   

夏艳 (10岁) 岁月流失(第二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获奖作品)   

王依梵 18岁 时间的齿轮(第二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获奖作品)  

王依梵 18岁 时间的齿轮(第二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获奖作品)  

梁芮宁 6岁 拉出新惊喜(第二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获奖作品)

梁芮宁 6岁 拉出新惊喜(第二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获奖作品)

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杨之光——

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 而是启发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3月14日,第二届“杨之光杯少儿美术比赛获奖作品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拉开帷幕,已经86岁高龄的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如约来到现场,在观赏完孩子们对于“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各式各样的美术演绎之后,禁不住感慨少儿美术教育的巨大价值。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少儿艺术教育之于个体发展、之于社会、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且各类公立或民办教育机构的创办方兴未艾。但是,少儿美术教育到底有何特殊性,中小学校为何不能像西方一样就完成少儿美育,少儿美育行业应逐步走向规范化……诸多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陈福香

现状

  美术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

“人类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艺术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艺术观念和欣赏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是成年后无法再弥补的。”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艺术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对此如是表示。

在国外游历时,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成群结队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坐了满地,爬了满地,从小就受到艺术的教育。打开了这个接受艺术的‘频道’,他一定可以受用终生。”而相形之下,中国的美术馆馆藏展览极其少见,而关于艺术通史的展示更是极其罕见。

其实,这不过是中国孩子接受美术教育的一个缩影,就在常规的学校教育里,中小学生基本的美术教育都难以保障。越秀区某小学美术教研室主任陈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小学一到四年级每周有两堂美术课,五六年级每周一堂,这个课时量有时候还难以保证。“到了学期末,语数英老师经常向美术‘借课’,那我也只能是答应。关于带小朋友去博物馆、美术馆受熏陶,我们跟艺博院有签合约,每个学期可以带小朋友去一趟 ,但小朋友都是家中的宝贝,我们的安全压力很大,所以博物馆、美术馆也很少去了。”

而据另一小学的班主任老师介绍,该校共71个班级,但所有美术老师加起来也不过13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但是,孩子们还是喜欢上美术课,上课之前都欢呼雀跃。” 据其了解,她负责的班级共有41位学生,其中有8位学生参加了校外的美术培训班。

“学生全部进学校了,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但学校里的艺术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如古代。现在艺术教育是陪衬,必须给语数英这些‘主课’ 让路。”对此,杨晓阳认为,孩子从小艺术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机构

  真正达标的数量不过十分之一

杨之光杯少儿美术比赛策划人、广东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美术中心校长杨红有13年在美国生活的经历。根据她的观察,在国外,艺术课是以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存在于公立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他们的艺术教育更多的是以渗透的方式介入到各个学科当中,自然、科学、人文、数 学、语言课的传授、思考、表达、乃至做作业的手段都有美术的参与。这种‘Art for all’的艺术教育观是一个跨学科的成熟体系,这和国内强调造型的技巧性训练有天壤之别。

作为杨之光美术学校的创办人,杨之光十几年前,也是因为跟随女儿在国外生活,看到发达国家孩子们总是频现创意的火花。而相形之下,中国人提供给世界的除了 “中国制造”,却很少有展现创意、智慧“中国创造”。这令杨之光受到不小的“刺激”,遂有了自己办学,从孩子抓起艺术教育的想法。

“我办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启发小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创意思维一旦被开发,将来无论做任何职业都会受益。这是一个素质工程。”杨之光如是表示。

其实,在少儿美术教育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格局中,杨之光美术中心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个案。广州美协副主席张思燕曾有十多年的少儿美术教育经验,据其观察,目前广州稍上规模的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约有百余家,但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如果按照教育专业标准,真正达标的可能也就十分之一,尽管民办机构数量庞多,但达标的也不过几家而已。”在她看来,大多美术教育机构只是将少儿培训当做赚钱的工具,师资难以保证、教育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科学,是目前不少机构的通病。

“除了机构的自律,行业标准应该尽快出台,行业协会应该建立。”张思燕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牵头去制订行业标准,设立机构准入与评估机制。

家长

  困惑孩子学美术看兴趣还是看成绩

美术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升学加分,早在小孩上幼儿园就开始报各种培训班,但面对鱼龙混杂的美术培训市场,家长们也是遭遇了各种困惑。

上小学二年级的雅雅(化名)已经有四年的绘画经历,妈妈黄女士也在这四年里遭遇了各种状况。据黄女士介绍,雅雅自小对色彩比较敏感 ,家人都认为雅雅有绘画天赋,就在雅雅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报了绘画兴趣班。

“第一次就在幼儿园的兴趣班上,老师也说她有天分。”于是,一个学期后,妈妈给雅雅报了一个专业的绘画班,授课老师是美院毕业的美术老师,没想到,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雅雅就吵着不肯去了,原因是老师总让她画指定的内容,“有次老师让她画苹果,她觉得自己会画了, 为什么还要画?”老师说雅雅可以把苹果的层次感画得更好。

“我的困惑在于小孩有好玩和好动的天性,至于她想把苹果画成圆的还是扁的不重要,但老师认为要从考试、出成绩的角度去培养,我不能理解。”就这样,雅雅又换了一个培训班,“这个班重点在于培养小孩的绘画兴趣和想象力,但感觉又缺乏专业的技法指导。”

考虑到已经是第三家培训机构,黄女士暂时不打算更换,但对于雅雅未来的绘画培训,她心里还是没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刚开始家长会侧重于小孩的兴趣培养,大概一两年之后,则“希望看到成绩,毕竟学了那么久,钱也花了不少。”还有些会请来专业的老师单独授课,这无形中增加了小孩的压力。

多少孩子曾经喜欢的兴趣,长大后却是他们不愿触碰的话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美术教育,答案就在家长心里、培训机构的手里。

声音

孩子们都是我的老师,没有学画这件事情,甚至没有画画这件事情,要紧的是大家都有眼睛。现在春天来了,我在公寓旁边走,发现每朵花儿都好看,每棵树都好看,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只有5岁。

——陈丹青 著名画家、作家

在意大利,即使是刚入学的儿童,谁都知道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等意大利历史上的艺术巨匠。而在中国,知道达芬奇同时代的中国画家如沈周、徐渭等的普通青少年少之又少。

——何水法 浙江美协副主席

少儿美术教育更是破坏了孩子们的天性,一开始就学素描,学成人画,应该保持孩子们的一种率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王西京 陕西省美协主席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