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天水文联 > 正文

从居仁堂制款识谈赝品

文/ 刘英杰

署“居仁堂制”款的瓷器,即所谓的洪宪瓷,是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时的特制瓷器,也是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最后一批御用瓷。因为洪宪瓷在中华瓷器史上的独特价值,历来为藏家所重视。但由于袁氏的“洪宪帝国”太过短暂,以至于很多瓷器未及烧造成功便窑火渐冷,所以不管是“洪宪年制”或是“居仁堂制”的袁氏瓷器均鲜有真品面世。这就给民国以来的洪宪瓷仿制者以可趁之机,各种各样的仿品、赝品均加“居仁堂制”款识鱼目混珠,借以牟取暴利。笔者对洪宪瓷关注多年,遗憾的是仅在北京见过一件“居仁堂”款笔洗,其它号称所谓“居仁堂”民国瓷的各类仿品赝品过眼不计其数。

在这些署“居仁堂制”款的仿民国瓷中有一些明显的规律,抛开胎釉、纹饰、画工、诗文不说,仅从这些色料不一、字体各异的款识就可以知道“居仁堂制”的市场混乱现状。换句话说, “居仁堂”款识中赝品很多。居仁堂是堂号,其来历是袁世凯及其幕僚在秘密筹备称帝之时,不光密电全国要求各省“劝进”,更为称帝的吉时、礼制、舆辇、龙袍以及登基用品作了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在瓷器这一项上,更是费尽心思。袁氏仿效历朝制度,设御官窑,专门拨出巨款一百四十万银元,派遣心腹—对古玩艺术品造诣颇深的郭世五到景德镇监制“洪宪瓷”。居仁堂是袁世凯当时在中南海的寓所,于是,借鉴清代“中和堂”、“敬慎堂”、“养和堂”等堂款名号的“皇家传统”,袁氏瓷器便有了“居仁堂制”款识。

目前市场上“居仁堂”款识不下百种,有时见到有藏友持所谓“居仁堂”款民国瓷前来鉴定,专家学者也不免有些摇头叹息。一种简单常识是作为堂款命名瓷器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多种类的款识,因为在大清鼎盛时期的康熙王朝中,著名堂款号“中和堂”在六十年间也不过有“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三种款识。料想袁氏王朝不过短短八十三天,怎会有一百多种款识,难不成一天换一个花样?

综合比较,这一百多种款识中最常出现的有十六种,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红料双框,这一类仿品最为繁杂,有篆书、隶书、仿宋各种字体;第二类为蓝料双框,亦有篆书、隶书等数种字体,以艰涩的篆书居多;第三类为无框蓝、红彩料款,这类款识中多数根本属于臆造,可称“一眼假”。洪宪瓷虽然是民国初年烧造,但仍属于意义上的清末瓷,所以,我们从款识上与清末瓷款识对比分析,发现这三类款识整个款识笔画没有甩出去显得拘谨过于软弱,字体似乎是浮在釉水表面。再看看后面的字体并未和釉水融合一体,写法也不是很顺畅。要分辨这些仿款,必须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真正的“居仁堂制”款瓷器以粉彩和珐琅彩器较为多见,造型秀美,画工精细,质量较高。最后,要反复审度其款字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的部位。另外,也应当参考总结同一时期即清末官窑晚期款识的变化规律。

刘英杰(洛阳) 编剧,作家,《文化收藏》杂志副主编。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