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书画展厅 > 正文

张维垣先生祖孙四代美术作品展在天水市书画院隆重开展(图)

张维垣先生祖孙四代美术作品展5月9日-5月13日在天水市书画院隆重开展。

 

 

张维垣(1969年)

张维垣(1969年)

 

 张维垣(1922——1983),字高轩,又署文源、阿垣、塞上老人。甘肃通渭人。书法家国画家。精通中等教育,兼擅考古、文物保护、艺术史论,中医辨证施治、图书馆学、音乐。

    1922年中秋节生于甘肃通渭县常河镇张家阳屲。国立艺专毕业任国立杭州女中、通渭中学教师。天水专署文教科科员、秘书,麦积山文管所兼职负责人,水利局秘书。负责创建了天水农干校、五中、农技校、农业中学等近十所学校并担任副校长、校长。1983年6月6日逝世于天水北道埠时任天水县文化馆馆长。

    就读国立艺专时,在潘天寿、黄宾虹、郑午昌、吴茀之、诸乐三、邓白、林风眠、关良、柴扉、李可染等名家的指导下,张维垣如饥似渴不分流派汲取艺术精华。黄宾虹先生赏识其人品、天资和学业,收为入室弟子。朝夕相处,研墨抻纸,侍奉案前,耳提面命,自然得其真传;先生外出,随从左右;国外友人来访,充当英语翻译。同窗芸芸,仅他独自而已。所撰《画史》,先生为之作序,在《艺林晚报》连载。郭沫若称张维垣是“黄宾虹的左右手”

  维垣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品行端正,孝顺长辈,不计较个人得失。国立艺专毕业后,怀着一颗报效祖国、振兴家乡文教事业的赤子之心,拒绝有着优厚待遇的出国任教之聘请,毅然留在国内后又回到养育了自己的那块贫瘠土地。这里还有竭力支持自己学业,操持家务,精心伺候母亲、弟弟和儿子的夫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心底善良的他不可能忘本。与夫人许志淑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相互扶持着度过了坎坷不平的一生。

在工作中,他吃苦在前、任劳任怨、服从调遣。解放初,赵望云商调他去西北文化部给自己当助手,天水专署以当地缺乏人才为由未放行;五十年代中期鲁迅美术学院发函调他任教,天水专署以西北缺乏人才为由未放行。长期蜗居在天水的文教园地,苦苦耕耘。

  他不幸遇难,全国一些熟知的书画名家闻讯扼腕叹息,纷纷发来唁电、唁函。夫人率子女自费装裱展出遗作,得到艺术家们支持与赞誉。李可染题写展名;王凤仪、凌崇德、梁军竭尽全力多方帮助;邓白、吴凡、刘江、潘韵等为遗作题词。谢稚柳为《张维垣画集》书名。陈佩秋为枇杷图补画山鸟并为《张维垣画集》作序。尹瘦石、沈鹏、李铎、刘艺、佟韦、莫朴、郭仲选、李般木、杨长槐、周志高、朱培尔等几十位蜚声中外的名家题词作诗高度评价人品和作品。刘开渠扶重病榻上题《张维垣传略》书名不久溘然长逝。王学仲闻张维垣事迹题“大作遗响,必可传世”。……新闻报刊发表评论文章和作品,颂扬张维垣高尚人格和不凡的艺术作品。专业典籍刊登艺术生平和作品。新编《通渭县志》“人物编”将张维垣作为历史上的著名书画家立传。

生前落寞无闻,身后声名鹊起,学者吴辰旭发表文章称其为“张维垣现象”。陈伯希题张维垣遗作展“书画精湛  艺高命蹇  身后始重  九泉君安”。董振涛在《今晚报》“翰墨苑”发表张维垣的书法作品,撰写评介文章,语重心长的告诉读者:“请不要忘记,陇上有个张维垣”。

 

许志淑(1987年)

许志淑(1987年)

 

nEO_IMG_IMG_9863

 

nEO_IMG_IMG_9856

 

nEO_IMG_IMG_9858

(张理)

 

第3页

 

第2页

 

第1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9页

 

第4页

 

第8页

 

第10页

 

第12页

 

第11页

 

nEO_IMG_IMG_984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