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影视 > 正文

网络剧2015年上线七千集 将首超卫视黄金档容量

刚进入5月,不少今年新上线的网络剧点击量已经破亿。时下,影视内容产业中,网络剧已经成为和电视剧、电影、电视综艺栏目平起平坐的竞争“主力”。有统计显示,今年将有600部总共7000集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影视剧问世,这将首次超过目前全国卫视频道黄金档的容量,被业界视为网络剧改变产业格局的重要信号。

“互联网基因”影视剧指的是由网络制作并播出的电视剧。这些剧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均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演员阵容、故事走向都通过大数据计算得出,剧情可以随着观众的评论不断修改。时下,这类电视剧正在网络上赢得越来越多的点击率。不过也有学者提醒,作品的创意是“算”不出来的,网络剧不能仅仅把观众的点击数据当做圣经,否则所谓的升级,只是将“唯收视率”变成“唯点击率”而已。

  观众的一举一动影响网络剧走向

越来越多的网络剧把“用户体验”当做重要的资源。不但谁来演、演什么由数据计算得出,而且前一集的评价也会成为下一集调整的依据,观众反馈落地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影视剧制作模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春阳表示,用户的暂停、快进、跳跃、回看等一举一动都被网络记录,通过量化分析,已经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剧的走向。

一些每天更新的网络剧,虽然全片整体上已经完成,但是每集最后的落点,往往持续到播出前的最后时刻。统计分析的内容包括收视时长、观众规模、收视峰谷时间,以及留言评论和弹幕(观众边看边评论的相互讨论)内容。然后,统计数据会被一套分析规则处理,看看哪个人物人气在涨,哪个桥段不被看好。这些结论会成为网络剧编辑团队最终调整的依据。对于不少每天更新的网络剧而言,两集播出间隔的24小时,前12小时用来分析数据,后12小时用来调整剧情,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可能在上线前几小时,制作方还在对剧情进行剪辑。”一位网络剧制片人表示,与用户需求无缝对接,根据用户体验随时改变,是网络剧生产的常态。

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感知和快速追随,改变了以往电视剧内容产业的运行规则,让网络剧具备与用户的链接感和互动性。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视频网站来说,用户已经取代了观众,他们不只是单向接收的受众,而是通过反馈影响着内容产业。

  有数据无创意,好作品出不来

“传统电视收视率只是笼统地给出了收视份额,而网络平台却解答了观众看什么、怎么看、看多久,甚至谁在看的问题。”朱春阳表示,网络平台海量精确数据,能够精准指向观众的喜好,为内容走向提供更准确的刻度与坐标。

不过,技术升级的同时,创意和灵感并不会自动获得,数据分析得来的谁来演、演什么,只能是创意的元素,而非决定性因素。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提醒,拥有更精确的数据,如果没有好的创意,生产出来的很可能只是“更精致的跟风版”。

比如一家制作公司根据网络平台上播出的电视剧和电影,算出吴秀波颇受欢迎,于是请其参演网络剧。但同时发现吴此前的角色涉及地下党、村官、医生等,很难形成有效的数据归纳,无法在网络剧中给他安排合适的角色,于是“波叔”只好以客串的形式露脸。虽然“波叔”让这部网络剧的点击量上升很快,但是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割裂,也惹来不少争议,一些吴秀波的粉丝认为,吴秀波被当成了拉动点击的标签,对剧情的贡献微乎其微。

眼下,逐渐褪去“段子”、“山寨”味道的网络剧,制作模式日渐成熟。一位视频网站自制剧统筹总监认为,每年7000集的制作量,无疑将会影响传统影视剧行业,在“多屏融合”加速的当下,对于行业的创新有激励作用。但不少人也担心,对数据的精准把控,是否会导致网络剧生产“唯点击率”、“唯数据化”,陷入重复与模仿的窠臼?有学者提醒:创意一看元素二看组合,大数据能够算出哪些元素最受欢迎,却无法教会创作者怎么创新组合,一味谄媚观众,不停堆积观众喜好的元素,也许升级的只是模仿的技能而非创意的能力。

文章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刘姗(实习)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