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特推 > 正文

浓墨重彩的5年——山西介休十二五重点工作综述

“十二五”开局以来,山西介休市围绕“建设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经济、文化、区位三大优势,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开创介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十二五”期间喜讯不断、亮点纷呈,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城市四块金字招牌。

介休,以昂扬的姿态务实奋进;以饱满的激情争创一流;以质朴的情怀赢取点赞!一个日新月异、环境优美、宜居宜业、转型发展的城市正在崛起!

跑出1/25的风采:介休市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后

2014年12月底,经国家11部委联审和专家评审,介休市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62+2大名单之中,25个县级市(区、县)入选,其中不乏云南大理、浙江义乌这样熟悉的地名。介休赫然位列1/25,但这个名字或许让人有些陌生。

让我们循着裁判的规则——国家发改委关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要求来评判一下介休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体质吧。

很多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患上了“城市病”,具体症状就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人口密度偏低,成为“睡城”甚至“鬼城”。为避免在城镇化道路中走上这样的弯路、甚至是不归路,介休市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先行,注重城乡功能运转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新旧两城和谐发展。

如何缓解人口集聚压力,给文保单位觅得清静,让百姓基础生活条件改善,介休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怀民等一班领导人带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树声教授等规划团队,无数次调研和论证,有着介休市特色的“碎片重构、新旧共融”的模式逐渐清晰。

介休市先后邀请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等单位来介勾画蓝图。规划过程中,介休市坚持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根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异反应”。

过去,在滚滚煤烟中,介休的文化气息渐行渐弱。如何抹去灰尘,让尘封的烙印再次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介休市经过多年探索,明确了“慈孝之都、琉璃之城、寒食之乡、三贤故里”定位,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和挖掘,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先后投资5亿元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十大工程,形成1平方公里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后土庙的琉璃瓦再次熠熠生辉、古城墙再现雄浑姿态、祆教神楼重现神秘古朴、段家巷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全力推进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进程,实现了文物古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打造文化品牌。介休市政府全力打造文化介休,祭出“五大名片”:清明寒食发源地、荣膺国家“5A”景区的绵山风景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张壁古堡,与景德镇齐名、古玩淘宝好去处中国名镇张兰,40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景区天峻山,以及由中国琉璃博物馆后土庙领衔的文保单位,通过文化的建设和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介休市加快推进古村落保护,形成特色保护模式。2014年,龙凤镇南庄村被评选为山西省最美旅游村,同时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介休市对于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也得到了肯定:市长王怀民荣获“2012年度第五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称号,介休市荣膺山西省政府“山西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正在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进。

同时,介休市在节能减排上大做文章,落实污染减排、扬尘治理、淘汰取缔城区燃煤采暖锅炉、取缔露天烧烤摊点,开展城区PM2.5监测,完成旧城区、城中村集中供热、供气“两供”改造2000户。义安经济循环园区作为山西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以生产要素为纽带,集聚上下游企业,政府在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城北方向,介休投资4亿元实施汾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长33公里;投资2亿元实施汾河湿地森林公园和3万亩汾河生态防护林建设。城中实施环城林带、水系景观等十大园林绿化工程,介休市城区每年新增绿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城南方向,投资2亿元建设3万亩核桃林以及银锭山、天峻山、洪山森林公园,推进龙凤河治理工程,启动二期12公里整治和2个湿地建设,构建起了一座绿色屏障。

浓墨重彩的5年——山西介休十二五重点工作综述

2013年1月15日,介休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折桂。

城镇化最终还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才是城镇化的核心所在。介休市政府连续四年用于民生资金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全力保障老百姓进城之后能够落地生根。

先扎根。中国人自古讲究“落户安家”,能在城市里面置一处房,才会有归属感。介休市花大力气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21套,基本建成1508套,完工3206套,完成投资8亿元,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完成配租配售1831套保障性住房。2014年经适房保障延伸到全市户籍人口。市政府又投资3500万元新建13个便民市场。

后发芽。农村人在城里打工管理孩子时间少,更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城里能不能受到好的教育。“打造教育均衡化”是介休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的愿景,因此在教育事业上,政府四年投入13.59亿元,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目前已经在全市建成38所城乡新校,51所城乡公办幼儿园,改扩建了教师进修校,创建了15所数字化校园,打造国家级示范职业高中,特殊学校也在建设当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打破户籍限制,适龄学生实现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走读3华里以上的小学生校车免费接送,由全市9家企业捐赠的26辆标准“大鼻子校车”每日往返在上学路上,受惠小学生达1500余名。

送健康。在北部新城落户的新人民医院目前已近完工,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投入运营后年门诊量能达到10万人次以上,住院人数将达到2万人以上,集医疗、保健、科研、培训于一体,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将进入全省一流的行列。覆盖全市中心镇和社区,将农村医疗条件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保障。完善的社保体系会让住在这座城内的人感到安心,也是破除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54万人,职工养老保险达到4.6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区域转移,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8.5%;建成五险统征系统,累计制作、发放城镇社会保障卡7.7万张、农村居民社保卡17.3万张。

要城乡一体化,不要城乡一样化。介休市积极抢抓“省级转型综改、扩权强县试点县、义安经济发达镇”三大机遇,产业转型、循环经济、园区支撑从耕耘到播种稳扎实打,让介休城乡建设在产业的春天中绽放出新的姿态。

除害剜草。介休曾有120余座小焦炉、104座煤矿,可谓是介休经济的田地里的杂草,产能低、排放高、污染重、效率差。各种利益交错让撼动这些焦炉、煤矿似乎难于登天。从2010年开始,两年时间内先后开展煤矿整合、焦化行业整合。飓风过后,煤矿整合保留17座,投资近百亿元全部建成现代化矿井;小焦炉全部取缔;而这只是介休产业转型的第一步。

锄田置垄。介休市对108综合发展廊带沿线240平方公里的平川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修,按照“市域一体、城乡一体”思路,构建“一城两区五镇三十村”的城镇化体系,同时,着投资7.1亿元推进“19路3桥81.7公里”工程,将全市各中心镇、特色村、工业园区纵横联合,融合成片。

耕耘播种。将上下游企业归于一处,将物料供应链条缩至最短,介休市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整体带动资源共享、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经形成义安循环经济、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青云直升飞机四大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内,企业已经形成煤—焦—化、煤—焦—钢铁、煤—焦—电力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进行曲已经奏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到了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身上。介休市市委书记王继堂对此十分清醒:“新型城镇化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竞争、没有排名,大家关注的,是如何跑出个性和风采,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性的、可复制推广的通途,这将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莫大启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显示全文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