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古 > 正文

北峪嘴古栈道与先秦时期周边交通线路关系略考

核心提示: 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种创造性建筑,一般在河岸、岩壁凿孔架木而成,是古代山区险要地段交通的主要形式。历史上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典故就发生在笔者家乡不远的宝鸡境内,而笔者家乡天水市麦积区北峪村就位于陕甘交界地,自古有着“秦陇界”的说法。也就是说从北峪村开始,渭河以北(偏东北)就是陕西地界,渭河以南就是甘肃地界。

北峪嘴古栈道与先秦时期周边交通线路关系略考

栈道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种创造性建筑,一般在河岸、岩壁凿孔架木而成,是古代山区险要地段交通的主要形式。历史上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典故就发生在笔者家乡不远的宝鸡境内,而笔者家乡天水市麦积区北峪村就位于陕甘交界地,自古有着“秦陇界”的说法。也就是说从北峪村开始,渭河以北(偏东北)就是陕西地界,渭河以南就是甘肃地界。

自先秦时代开始,秦人祖先从东方向西迁徙,沿陇山渭水一线留下了诸多的历史活动遗迹,北峪嘴栈道就是其中之一。

北峪村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乡境内,与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建河村相邻,村子坐落于渭水北岸的北峪沟里,沿北峪沟北上约几十里路就可到达“非子封邑”的秦邑,即今天的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和秦亭一带,向南过渭水,沿南山(秦岭余脉)佘家门大沟前进,可到达著名的“牧马滩”,向西行进沿渭水上游即到达秦州,向东可到达陈仓,在古时这里也算是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北峪村植被覆盖良好,整个北山满山丛林,一片绿色,尤以绿柏、乔木类树种居多,在深山之处亦可看到一些古木的痕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有林场,供国家木材的生产使用。北峪村有河流一条,本地人习惯性叫做山河,因为从山里流出,故此。山河源自北山深处,由多条山泉、小溪汇聚而成,是渭水在北岸的主要支流之一,早年水量可观,有多个水磨存在,今水量已大减。

据宝鸡文理学院王岁孝教授考证,北峪嘴古栈道属于秦文化遗存,此段古栈道最早开凿应该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公东猎时开凿最有可能也有必要。据笔者了解,北峪嘴古栈道现存不足千米,与邻村史家窝古栈道相邻,且都在渭水之上的悬崖。关于北峪嘴古栈道具体情况王岁孝教授已在其著作《渭河峡谷古栈道初步考察》一文中有详细考证,在此不做累述。

北峪村现有相关地名两处,一是庙坪,一是庙湾。庙,繁体写作廟,古义作“尊先祖皃也,从广朝声”,最早是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后演变为宗教场所。据史料显示,在先秦时代,庙堂文化甚浓,特别是秦人,对家庙祭祀活动尤为重视。按其字义理解,有先秦时期地名遗迹的特征,结合本村发现的一些古代遗存、遗迹,以及传说等考虑,庙坪与庙湾当为先秦时期地名遗存(参见本人作《渭河中游河谷若干地名与方言渊源考证》一文)。

王岁孝先生在《从渭河峡谷古栈道分布看陈仓渭水道之主要路线》中“陈仓渭水道”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路线:西起天水——麦积山——元龙(北峪嘴栈道、史家窝栈道)——三岔(阎西栈道)或凤阁岭——拓石(麻家湾口栈道、关桃园栈道)——石家滩(漆树崖栈道)——东岔或胡店(平套北崖栈道)——颜家河(马宗山栈道、石门栈道)——坪头(坪头栈道)——晁峪——甘峪——宝鸡。

其中,天水--麦积山--元龙(北峪嘴栈道、史家窝栈道)这段路程,据笔者向本村长者了解过去的一些说法、传说,并结合实地查看的情况,此段路程当为秦人先祖非子封邑之地通往西犬丘以及牧马滩的路线之一。

从地图上看,秦非子封邑之地,即今秦亭、山门镇一带与北峪村山谷相连、一水传承,从北峪沟北上,沿山沟进入,就有各处古人居住的房屋遗迹,多以石基、木架结构为主,且多有石造工具,如碾盘、石盆等,以及一些早已失传没有后人祭拜的古坟遗迹,最为重要的是,在北峪沟里到山门镇、秦亭一带还有一条“官道”存在,此官道当为古时驿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官道发展成为运输木材的汽车路,故今人又称之为汽车路。在北峪沟里与山门镇、秦亭之间,至今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地名,如白马坟、马家西沟、王家寺、黑潭、黄家庄等等,这些地方现多早已无人居住,留下的只是一些石基、木结构的房屋遗址,以及生活器具的残片,还有河谷平坦之处发现的人骨残骸。

对于此处为何多有以“马”为名的地名,结合历史背景及本地地形地貌情况,或可有一合理解释。北峪沟里及山门、秦亭一带,地处大山之中,林木茂盛、水草生长极好,至今也是山里民众牧牛的首选之地,笔者儿时也有在此处牧牛的经历。史料记载,秦人善于养马,并以为周王牧马有功受封,非子封邑之地周边应是早年秦人牧马地之一,故此地多有以“马”为名的地方。

笔者在放牧马滩(也叫放马滩)出土的战国地图中,结合今天的渭河河谷地图反复对比,牧马滩地图显示地形与今天的渭河河谷,特别是天水市麦积区元龙镇、三岔乡,以及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沿线河谷两岸地形颇为相似,其两岸山势走向、溪水河谷分布,以及地图所标注地名与今天的地名多有联系,如牧马滩战国地图多有“坪、河”字地名,今麦积区伯阳镇、元龙镇、三岔乡就有上河、下河、墁坪等地名。笔者结合牧马滩战国地图所绘山沟分布数量与今山沟分布数量的对比,结果大致相同(注:资料有限,具体数字有待深入分析)。

史料记载,前763年,秦文公从西垂宫带着七百名兵卒到东边去打猎,经甘肃的天水、麦积山、吴砦至甘、陕交壤的陕西凤阁岭、晁峪、甘峪、硖石,四年(前762),他们到达汧、渭两河的交会之处(今陕西宝鸡、眉县附近)。据此可知,秦文公时代,从西垂宫到天水、麦积山、吴砦一带就有道路存在,而这条道路即被当时的秦国君主走过,那很可能也是一条官道。这条官道正处于北峪村古栈道南边,也就是渭水南岸的西秦岭余脉,至今,从此处沿河走山道也可以到达麦积山、牧马滩等地。

在这里需要理一理时间关系,秦非子封邑是在公元前900年,周孝王封嬴非子于秦邑,秦文公东猎是在公元前763年,前后一百多年,不到二百年时间。史学家多将非子封邑看作秦国始建的标志,此时,秦非子还居住在西犬丘,也就是现在的西河、礼县一带,但周孝王给他的封邑已经在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两地相距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秦邑作为非子的法定城堡,当为其日后的办公地,但为了便于与西犬丘的大本营联系,修建有一条两地相通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秦文公时代,秦国已开始向东扩展,并与前750年“伐戎初胜,扩地至岐(今陕西省岐山县)以西,得周之余民”。

结合众多史料分析可知,秦文公东猎的时候,他所走的道路或早已存在,很可能就是在其先祖非子时代已经贯通使用,当然,那个时候或许只是能够骑马通过,或者人步行使用。

另据牧马滩战国地图所注地名发现,有“潘史关”地名,据一些学者考证,潘史关当为今凤阁岭、吴砦一带,很有可能就是吴砦古城附近的某个地方。据笔者了解,潘史关当为秦地名,今三岔乡,也就是吴砦附近有一村名“史家窝”,此处也有先秦时代古栈道遗存,与北峪嘴古栈道相邻,旧时两地村民还是因此古道来往。史家窝与潘史关两地地名均有史字,笔者认为似有某些联系。

北峪嘴古栈道与史家窝古栈道分处渭水北南两岸,结合史料及笔者的走访了解情况,此二地当为从非子封邑之秦亭、山门一带,到麦积山、牧马滩,通往西犬丘的必经之路,而这条北向南的通道,最早或可追溯到秦非子时代,距今已数千年之久,再结合现今地名、考古发现,以及对比古今地图情况,北峪嘴古栈道及周边古道当为一条从秦亭、山门镇,即秦人最早法定都邑到其大本营西犬丘西垂宫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原载于2014年《天水晚报》)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北峪嘴古栈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