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百家 > 正文

西安外国语大学96岁法籍教师辞世 遗体捐医学院

西安外国语大学96岁法籍教师辞世 遗体捐医学院

1919年,他出生在法国的名门望族,没有婚姻,没有子女,学了十几种语言,游历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1968年,抵达香港任教。

1976年,他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来到西安外国语学院(现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

1993年,他获得法国拿破仑勋章。

1997年,他成为陕西省第一位获得永久居住权的外籍专家。

2014年,他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2015年10月10日14时05分,这位被称为“中国好人”的法籍老人——让·德·米里拜尔与世长辞,享年96岁。

“让”,是朋友和学校师生们送给他最简洁的尊称。让的遗愿是,将遗体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生活细节

  家里仅几个书架和旧家具 生活简朴 自备针线包

10月11日下午,华商报记者来到了让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的家,约60平米的公寓非常简朴,仿佛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除了几个装满汉语、法语学术专著的书架和几件旧家具外,角落里一个木架装满兵马俑、大雁塔模型等陕西工艺品,这些都是让的学生们送给他的礼物。

让的法国老朋友“老张”从武汉赶过来送他最后一程,同为从法国来到中国任教的法国人,“老张”说:“从1989年我来到中国时,就认识让了,他是我们的精神领袖,也是独一无二的老朋友,他的精神鼓励着我们所有人。”

“和让亦师亦友,几乎是一拨又一拨的学生,陪让度过了在西安的日子。”在让的家中,华商报记者见到了受他资助过的学生,张成已毕业十年,是他和朋友一直照顾着让最后的生活,“让平时只吃一点面包、牛奶和奶酪,价格便宜的方便面也是他生活的必需品。以前身体好的时候,怕麻烦别人,让几乎都是自己做饭,后来生活不便,我们轮流照顾他。”

“让在生活中非常简朴,家里除了书都很少买东西,但他对别人却非常慷慨。”张成还向华商报记者展示了让的“针线包”,一个鼓鼓囊囊、缝缝补补的小包,是让简朴生活的见证,“他所有的袜子,都是自己缝缝补补穿很久。”

“作为第一批中法交流的专家,让57岁来到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一直到65岁退休,7年间,原本是领法国和中国的两份工资,但第一年后,他就主动推掉了中国的这份工资,因为他觉得钱应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西安外国语大学退休教师郭太初说,“让的慷慨,改变了很多农村青年的命运,帮助他们学习法语,出国深造。”

 “中国人的智慧和善良吸引我到中国来”

  为什么放弃法国家乡优越的生活条件,留在中国?

常常有朋友这样问让,让回忆起西安工作生活的经历说:“是西安神奇的文化,吸引着我来到这中国的文化源头,学习学习再学习的。”

让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在香港学汉语的时候,非洲非常贫瘠,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给非洲提供贷款,有些很富裕很发达的国家贷款都有利息,但只有中国不要。就这样,让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让的思想。还有就是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他觉得这是一个有潜力的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一定会引导世界。

让曾说:“我认为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在这个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中国人在很早时就能做出那么美的青铜器和瓷器,我感到特别惊讶。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灵巧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和善良的心,吸引我到中国来。”

来到西外的时候自费买录音机发给老师

“1976年让来到外院的时候,当时还没有电教设备,他自己掏钱,通过自己在香港任教时的关系,买了几十台‘砖头录音机’发给法语系的教师们。”郭太初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

1984年退休后,让放弃法国优越的生活,继续留在这片他怀有深厚感情的土地,一方面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一方面积极促进中法间的文化交流。

无论在中国还是法国,让的朋友特别多。每年过春节时,让被朋友们邀请,轮流到朋友家欢度新年。而对来自法国的朋友,让不顾年迈,总是不辞辛苦,为他们当义务导游,兵马俑、大雁塔、法门寺、楼观台、兴教寺、大清真寺等旅游景观,有时一年要跑十几次。

为表彰让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杰出贡献,1994年5月5日,法国驻华大使弗朗索瓦·普莱森专程来到西安,代表法国总统将一枚拿破仑勋章授予让。让获得这枚代表法国最高荣誉的勋章后,又转赠给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永久收藏。“将这枚勋章永远保存在中国,让中法文化交流就像这枚勋章一样永远流传。”

1997年6月18日,让获得了中国永久居留证,成为我省第一个获得在中国拥有永久居住权的外国人。当天,他在领证仪式上动情地说:“我要向所有使我有幸成为中国永久性侨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1940年的6月18日,戴高乐将军在伦敦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抵抗,给法国一个希望。我感激你们选择这个日子发给我永久居留证,她象征着中法人民之间永久的友谊!”

  著书立作

  历时6年研究明代陕西府 专著在法引起学界轰动

“中国是我感觉最好的国家,这里的人最有道德和文化。西安是十多个王朝建都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帝王陵墓,藏着无数的神奇和秘密,对于喜欢历史的我来说,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让生前每每提到中国,都离不开他最爱的历史。

在工作之余,让还经常跑到学校附近的陕西师范大学,在图书馆里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从中国的老子、孔子以及中国人从历史到现在的生活方式、情感等,进行了多方位的学习研究。随后,他在朋友帮助下,历时6年,完成了《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专著。这部专著在法国出版后引起学界轰动。后被陆栋、郭太初教授等译成汉语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研究明代西北地区断代地方史的学术著作。

郭太初说,“为完成这部博士论文,我和他查找各地的地方志,1985年他已经退休,我们陪同他到巴黎第七大学做了这篇博士论文的毕业答辩,得到了评审的一致好评。”

“让关注国际形势,关心中国改革开放,也痛恨贪污腐败,和我们在一起几乎都要一起谈论政治。”郭太初说,“让认为中国是未来世界的领导力量,有时他的法国朋友不了解中国,或者对中国有偏见,他都会不遗余力地讲解、解释。他常说,世界的希望在中国。这四十年来,他在西安也见证了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热爱中医

  以西方视角写了《简明中医外科学》等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外,让对中国医学有着浓厚兴趣。在对中国医学历史资料的学习研究中,他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写成了《简明中医外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两部著作。直到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这样研究详尽的专著。同时,让又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浓缩在《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一书,介绍给了法国人。

在和许多中国人做了朋友后,让对中国人的勤劳、质朴及特有的智慧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于是他和另外一位法国专家合著了一本《中国的智慧》,1997年在法国出版。

对中医的热衷,源于让在20多岁时就身患直肠炎,饱受折磨却无法治愈。郭太初说,“作为外国专家,他本可以享受非常好的医疗保障,但他去医院看过一次后,认为价格太高,而且对病情没有实质改善,就放弃了就医。此后,他接触了一些中医朋友,他们经常给他做体检,灌肠和针灸,缓解了他的病痛,他才真正认识到中医的魅力。”

华商报记者看到他曾写的一篇赞美中国人民的诗稿:30年中我发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非凡才能,这是我一生之大幸。他们双手的灵巧,他们思想的独特,他们心灵中蕴藏着珍宝。中国人灵巧的双手,怎么能不为他们灵巧的双手而惊叹呢?中医的双手,精确的将一根根细针,刺入人体某些难以确定的穴位,使生命之能或精气得以重新流转,从而医治病人的痛苦。

  热心公益

  路边看到井盖丢失自己捡砖头围起来

在听闻让去世的消息后,他的许多朋友都闻讯赶来,还有不少远在国外的亲朋好友。在让简朴的家里,大家回忆了这位善良热心的法国老人关心中国公益的故事。

郭太初说,一次让在路上发现马路上的井盖被人偷走了,让怕行人不小心掉进井里,就站在井边提醒过路的人,自己还从路边捡石头和砖头,将井盖周边围起来,这一举动也感染了身边的人,大家纷纷帮助他将井盖作了围墙。“还有一次,让乘公交车上街,发现有个残疾人由于人多拥挤无法上车。于是,让凭着自己高大的身躯,站在车门口,伸开双臂拦住大家,示意让残疾人先上车,后来才放行其他人。”

而大家每每谈起他的事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却连连摆手说:“不值得一提,不值得一提。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啊!”了解让的杨晨光大夫说,让最不喜欢人们说这些事了。

让的朋友贾振范回忆,“当时西外的专家楼,是最早在室内铺设地毯的公寓,为了不让来访的中国朋友不舒服,他亲自揭掉了地毯,要让自己和大家一样,不享受特殊待遇。”

张成回忆,“一次我们一起去小寨吃饭,在搀扶他上楼梯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路过的乞讨者,在吃晚饭回家后,让教授又自己打车去小寨天桥,给了乞讨者钱才安然回家。凡事总要为别人着想,是他的习惯。”

  乐善好施

  资助山区贫困学子读书 退休金用来扶贫济困

在西安居住30多年中,让利用在法国的各种关系,积极促进和资助中国朋友赴法国留学和交流,同时又引荐了许多法国朋友来中国讲学交流。

除了帮助介绍和资助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师生外,让先后资助了西安四十余位医生去法国留学讲课或从事科研工作,还说服法国卫生部门官员,给留学的医生提供奖学金。

郭太初说,“让的家乡在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是当地著名的贵族,他在巴黎还有房产,但都提供给资助的孩子们居住,自己回法国时,就‘打游击’住在朋友家里。”

得益于让的慷慨,不少农村青年的命运发生改变,而他们也大部分都在学成后回到了祖国。

为什么对帮助医生有这么大的兴趣?让说,医生的职业能拯救人的生命,帮助一个医生就等于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帮助中国大夫到国外去,一方面可以学习更先进的现代医学,另一方面可以把传统中医的精华带到国外去发扬光大。

他把微薄的收入用于订阅法文杂志,购买教学设施,不断资助山区贫困学子读书,退休后他又把几乎全部的退休金用来扶贫济困,为此,让被朋友们称为“乐善好施的洋教授”。

义务陪护他多年的陕西中医医院大夫杨晨安说,让最大的追求是精神财富和朋友。

2014年5月20日,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女士专程拜访了让·德·米里拜尔先生,亲切询问了他的生活起居情况,对他一生为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取得的成绩做出高度肯定;同年,让先后被评为“陕西好人”和“中国好人”。

让去世后,西安外国语大学发出讣告,将于10月14日上午10时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大厅为让·德·米里拜尔先生举行追悼会。

华商报记者任娇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