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专题 > 正文

南京大屠杀:一城之殇、一国之痛、世界之记忆

导语: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47个新入选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赫然在列。78年前,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今天,这段血色记忆,以档案的形式成为世界记忆遗产。

 世界记忆遗产究竟是什么?怎样的记忆能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中国记忆”又是经过了怎样的历程才成为属于全人类的“世界记忆”?

78年前屠城铁证,凝成人类血色记忆

10月9日,观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

漫漫申遗路 水到渠终成

在国际史学界,南京大屠杀事件与奥斯维辛集中营、日本广岛长崎核爆并称为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篡改教科书引发中国人民强烈抗议,南京大屠杀历史及相应研究逐渐回归国内舆论。

1995年,二战结束50周年。《芝加哥论坛报》前记者、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她随后完成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1997年连续两个多月被列为《纽约时报》书评最佳畅销书,长时间淡出国际视野的南京大屠历史在英语世界重获关注。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工作最早开始于2009年,作为南京市人大代表,朱成山提交了申遗议案。南京市政府当年便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正式启动申遗相关工作。2010年,系列文物档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4年3月,由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提名表。

中国拿什么去申遗?如山铁证!

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档案局等7家单位联合申报的11组档案,经多方慎重挑选,主要包括胶片、照片和文字材料。这批形成于1937年至1948年之间的历史档案,历史线索清晰、纪录真实可信,档案资料互补互证,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申报档案包括日军当时自拍的屠杀照片,外国友人拍摄的纪录影片、国际安全区中国妇女日记,战后中国政府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调查资料,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的档案,我国司法机构侦查起诉、审判日本战犯档案等。

左上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的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实景所用的电影摄影机;下图:约翰·马吉的胶片盒等文物;右上:约翰·马吉塑像及1938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10幅由约翰·马吉胶片翻拍的南京大屠杀照片(10月3日摄,拼版照片)。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影像是此次申遗档案之一。

列在此次申遗的11组档案第一位的,是国际安全区教会所办的金陵女大收容所负责人程瑞芳的日记。她在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的84个日夜里,用3万多字记录下南京城这段凄风苦雨的岁月。

白天,62岁的程瑞芳和同伴们撑起一顶已然千疮百孔的“保护伞”,为无家可归的难民们提供庇护;晚上,昏暗灯光下,她用和着泪水的墨水写下一篇篇日记:

“12月11日……今早死去两个小婴孩,一个只有一个多月,是闷死的,一个有三个多月,早有病的……今日大炮打得利(厉)害……”

“12月14日……今日来的人更多,都是从安全区内逃来的,因日兵白日跑到他们家里抄钱、强奸。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区里都是如此,外边更不少,没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

“12月17日……现有十二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托(拖)到何处,我要哭了,这些姑娘将来如何?”

……

在第二组档案中,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在大屠杀现场拍摄影像使用的16毫米电影原始胶片母片、胶片盒、摄像机及相关影像资料,包括西方主流媒体《生活》杂志1938年5月刊登的10幅由约翰·马吉胶片翻拍的南京大屠杀照片。

第三组档案中,16幅日军砍杀中国军民和奸侮中国妇女的照片及其照片册,系南京华东照相馆学徒工罗瑾于1938年初冲洗并保留,后被吴璇保存并在战后送交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并转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被列入第一号罪证。

这些档案,全都是过硬的第一手史料。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