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小说散文 > 正文

俗世真相的拓本 ——读周玉宁的《换头之后》

001iBR6bzy6Wecj0Ky428&690

 

    俗世真相的拓本                

                                  ——读周玉宁的《换头之后》                                  

秦岭       

当彰显浮华的物质时代,被重力加速度地注入多元化和复杂性之后,如何才能真切而精准地观察到俗世的本相,周玉宁的随笔集《断头之后》给出了算是完整的答案。它像一个多棱镜,让人与时代发生关系的现场无处可逃。       书名取作《换头之后》,这是周玉宁的机巧,她显然非常清醒蒲松龄笔下这个老故事的当下意义。当年蒲氏巧借笔下一位书生的意愿,为丑妻换了个美丽的头颅,引发了包括家庭伦理、宗亲结构、社会关系的连锁反应,而周玉宁笔下的《换头之后》,却妙取蒲氏之意,巧设“纷纷世事无穷尽”、“怪是史书收不尽”“再听取新声曲度”、“附录”四卷,与我们拥有的这个时代重新“换头”,做到了另一种嫁接。每一卷都是一个窥视世相的窗口。一时间,现实的俗世本相,以呛人肺腑的力量,顿时扑面而来。       

作为编辑、记者出身的作家,周玉宁切入问题的手段精微而犀利,在第一卷里,作者通过《换头之后》、《人生的俗与不俗》、《他人即地域》、《无处逃避》等妙文,像手术刀一样解剖了物欲社会人们处世的普遍态度,让我们看到了原则的摇摆、真伪的诡异和生活的迷茫。当社会秩序变得凌乱不堪、黑白不分时,作为个体的人,在坚守与妥协的抉择之中,变得多么无助和迷茫。而第二卷则把目光投向社会的纵深,涉及女性、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一花一世界》以宗教般的情怀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所谓新女性》多视角诠释了女性在这个时代变异的审美理想和心理状态,《文人的文格与人格》用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揭示了为人与为文的矛盾、冲突与差异。在第三卷和第四卷中,作者更多地对工业化时代、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进行了思考与批判。《启蒙与被启蒙》仿佛为我们打开了有关社会的已知与未知、道德的隐藏与呈现、生存的主动与被动的多种密码。而《解构与建构》、《日子的过法》、《人类与新技术革命》、《我们今天如何读鲁迅》、《日本漫记》等篇什,多涉及社会发展的原则、姿态与方向,当毁灭与重铸、否认与首肯、遗忘与怀恋、坚守与摇摆、借鉴与盲从、背叛与忠诚已经让我们敏感的神经变得麻木、无奈时,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下发展与进步的关系?诚如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假如发展是成立的,那么,在“进步”这个巨大而美丽的花篮里,是否盛得下充斥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金钱崇拜、良心泯灭以及人们普遍存在的焦灼与彷徨?        

我欣赏《换头之后》的视点和呈现,周玉宁考察社会的视角,不仅是多元的,甚至可以说是呈辐射状的,各色人等在社会形态中所有的震颤、躁动与纠结,毫无保留地中了周玉宁蛛网一样的文化埋伏。4个分卷中的60多篇文章,洋洋洒洒,诸篇单设主题,绝不重复;行文泼辣酣畅,毫无拘泥;叙事张弛有度,针针见血;语言饱满充盈,拒绝拖泥带水。我们既能看到针砭时弊的态度,又能感受到体恤下层的情怀,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杜鹃滴血般的人文观照与渴望。面对“换头”的世相,作者的观察显然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是调侃的同时又是严肃的,是温婉的同时也是尖锐的。它既像一幅浮世绘,又像妙趣横生的相声,让我们在回味与反思中,似乎能找到自己在人间的影子与心路。       

《换头之后》像俗世真相的拓本,还原了我们身边的世界。

2015年6月30日于天津观海庐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