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专题 > 正文

中日的民间:一衣带水的客气

  原标题  记者手记:中日的民间:一衣带水的客气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高洁)近来,赴日旅游升温很快,记者休假也凑了个热闹。对于大部分没有熟练掌握英语的中国游客来说,日本语言困难似乎少些。即便你不懂日文,在陌生的东京街头也不会迷路,似曾相识的字总能让你找到想去的地点。随着日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似乎贬到“史上最低”,热衷“买买买”的中国游客,似乎更有了“放开手脚”的理由。再加上时间不长的飞行和几乎感觉不到的时差,在中国人热衷出游的“黄金十月”,日本能挤上“热门出境游国家”的榜单,显得顺理成章。

不过,鉴于长期困扰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以及日本政府中的右翼分子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态度,无疑让很多中国人在选择去日本旅游时的情绪是复杂的。而且,有部分网民在新媒体平台转发“去日本就不是中国人”之类的帖子,也让不少赴日的中国游客,背负着一定的“舆论压力”。

记者在日本盘桓期间,对上述现象的感受颇为深刻。尽管两国正式建交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未中断,不少民间人士也在积极修复双边关系,但由于历史问题上的诸多牵绊、现实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以及少数日本政客的不良表现关系,让同属于儒家文化圈的两国人,交流时表现得小心翼翼、客客气气。

这种“客气”表现在谨慎地交流,表现在欲言又止,表现在更多的敬语和礼貌用语。在九州佐贺县一家名叫“白芸西海桥”料理店里,接受福冈电视台采访的老板江户前先生被问道,今天招待中国来的客人做了什么准备吗?江户前先生说,我用了最好的食材和最精致的餐具接待他们。

在九州熊本城参观期间,一个活泼的小学生冲记者喊“姐姐你好”,随后一堆小学生一起喊“姐姐你好”。回味起来,这种场景或许并不仅是“客气”,更是儒家文化中存在的“以和为贵”的亲切和友好。

客气其实一直是双向的。2014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件小事,至今仍令记者印象深刻:一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话题集体采访会上,日本共同社的一位记者没有听清主持人要求被打断提问,同样急于得到提问机会的中国记者却不约而同地当场表达“声援”,要求主持人为这位来自日本的同行破一次例,让他把问题问完并得到回答。

是的,这也是客气。在九州的荒尾市,日方修复了宫崎兄弟的故居,保留了孙中山先生曾经喜爱的古梅树,供人们缅怀宫崎滔天与孙中山的友谊和功绩。中日友好,在民间从来都有根基,而这也是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希望所在。

  只是,“病去如抽丝”。在政府层面,日本需要端正心态,表现出切实改善两国关系的真心实意,才能消融“冰山”。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中国游客愿意到日本去,并且再次到日本去,去了解一衣带水的近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