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正文

泉州马可·波罗遗迹探寻(图)

图为已经变成工业废墟的“马可巷”。廖静/摄

图为已经变成一条道路的“马可井”。廖静/摄

在高楼迭起的年代,福建泉州一个古老社区——东海法石社区依旧流传着一条巷和一口井的故事,而且颇具传奇色彩,因为它们分别叫做“马可巷”和“马可井”。当地人传说,这是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马可·波罗在泉州刺桐古港的遗迹之一。

15日,住在此地的原住民,也是政协泉州市丰泽区第四届委员会文史委员的温太平告诉记者,在当地祖辈相传,“马可巷”相比于其他巷子,太小,不起眼。因此它一直没有名字,直到一个有名的外国人(马可·波罗)到过此地购置商品,因此才得名。

而与“马可巷”相距不足百米之地的一口淡水井被称为“马可井”。在温太平的记忆里,儿时听家里的长辈说过,这个外国人(马可·波罗)护送蒙古公主远嫁波斯,曾来这个水井补充供给,因此这个水井也逐渐出名。

可如今水井已经踪影全无,“变身”为公用道路的一部分——江滨沿海大道;巷子也在城市改造过程中,由一片工业废墟取而代之。这里除了孤零零保存着的文兴渡头遗址外,只有附近新建的仿古建筑上还雕刻体现这一段历史的浮雕。

温太平说,地方文史资料记载,这一片渡头是刺桐古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地带宋元时期一公里之内的海岸线分布5个码头。“曾经这里来自印度、波斯等地的商人如织,贸易繁荣,印证着泉州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

在1991年2月14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考察期间,其中一个考察地点包涵了“马可巷”所在地。不少原住民还记得当时盛大的场景。

不过令温太平等原住民们懊恼的是,“马可巷”并没有得到正史佐证,只存在于当地人的口口相传,而如今这些“古迹”已经不复存在。他期待,这些地方能够被历史记住。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已经退休的研究员李玉昆曾写过《马可·波罗游记记述泉州》,他也告诉记者,目前确实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根据古记载可以猜测,马可·波罗曾经可能从泉州三个地方出港,前往波斯。一是从后渚港出发,而是从文兴渡头下海,三从南关渡头出洋。

李玉昆谈到,目前已经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是从刺桐古港哪个点出港,但是可以确定马可·波罗游历过泉州市区、德化县、永春县等地。因为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载了泉州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包括货物交易场景、人们日常起居、物品流通方式,以及泉州人的特征描述等。

《马可·波罗游记》盛赞刺桐古港,也奠定了泉州港的历史位置。“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以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大批商人云集在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因此,李玉昆认为,泉州街头有出现马可·波罗的身影,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关于马可波罗的传说故事也将继续在此地流传。

记者 廖静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