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北京 > 正文

建造“北京的天桥、世界的舞台”

建造“北京的天桥、世界的舞台”

 

——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桥艺术中心项目施工纪实

 

(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闻江  谭丽坤)日前,英国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著作《歌剧魅影》首次登陆北京演艺市场,观众们时而紧张剧情中的人物安全,时而因灯光与音效制造的效果而目不转睛。承接这台被誉为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之首、音乐剧之王演出场地的就是中建二局三公司施工完成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该中心填补了我国音乐剧专业剧场的空白,国人不用再去伦敦西区或是纽约百老汇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世界音乐剧经典剧目了。

天桥艺术中心被誉为“北京的天桥、世界的舞台”,位于北京西城区,是特大型甲级剧场,北京市重点工程,质量目标为创国家优质工程。南北长186.7米,东西长68.8米。主体建筑包括1600座大剧场、1000座中剧场、400座小剧场、300座多功能厅及艺术商业配套服务设施等。地上3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21米,2013年7月开工,2015年7月竣工。在两年的时间里,中建二局三公司天桥项目部用智慧和技艺铸就了一座纵贯古今, 连接中西文化的的艺术“天桥”。

建造首都演艺核心区

天桥之名源于明清皇帝至天坛、先农坛祭祀路上的一座汉白玉石桥。因是天子所行之桥,亦被称作天桥。

对北京人来说,北京的南城天桥曾经是撂地(古典戏法)、杂耍、戏曲演出的汇集地。自明代起便以宜人的景色,繁多的茶楼酒肆,说书唱曲闻名。到了清代,更是日日有戏曲,天天有锣鼓,独门杂艺无处不有的京味文化发祥地,其中以天桥八大怪为代表的辉煌景象至今仍然是北京南城老住户茶余饭后的谈资。侯宝林、新凤霞等现代艺术大师的发迹地也都位于天桥区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天桥民生与民俗生态进行改造,不仅兴建了北京第一个现代化剧场——天桥剧场,更由老天桥艺人组织成立了中国杂技团、北京曲艺团等诸多耳熟能详的文艺院团。

如今,天桥地区更是成为西城区重点打造的演艺功能区。天桥演艺区位于西城区南中轴路西侧,面积2.07平方公里,是北京“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成后,天桥演艺区总建筑面积将达280万平方米,成为集演艺总部、文艺演出、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文化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首都演艺核心区。

近年来,北京城里的剧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这些剧场都不具备承载《歌剧魅影》的实力,直到天桥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歌剧魅影》才找到了在中国演出的舞台。天桥艺术中心共包含四个剧场,总座位约3300个的南城最大的演艺综合体,将有惠及公众、品质高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演艺活动将持续上演。

攻坚克难建设亲民工程

来到天桥艺术中心1600人的大剧场里,两个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布置,下层为池座,上层为楼座,座位呈弧线型排布,在斜板上形成以同一圆心为起点依次向后排列的三维立体扇形排布结构。低头看每个座椅下,一个圆柱形的通风口不时送出新风,解决普通剧场观赏节目时,脚下空气不流动的问题,而这看似简单的观众厅座位通风喉管定位问题却成为剧场施工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

天桥艺术中心需要预留3000个通风口,剧场虽为同圆心弧线但圆弧分布不规则,且洞口标高沿剧场角度斜向逐渐升高,比以往剧场类工程采用后期开洞方式定位更难。在斜向弧线模板支设、座位孔洞定位放线、固定以及混凝土浇筑等方面都提出全新的课题,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失控,都将对预埋孔定位的准确性、后期座椅安装精度、施工进度及经济效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此,项目部成立了《提高剧场座椅通风喉管预埋精确度QC公关小组》,集集体智慧攻坚克难,展开了一场比拼精细化的攻坚战。

QC小组在对已施工的1600座池座观众厅第一流水段通风喉管预埋孔抽查的380个孔位后发现有60个孔位存在问题,合格率仅为84.21%,找出影响定位不精确的原因,QC小组通过现场分析和绘制质量问题排列图发现:测量定位误差和埋管固定后位移偏差占所有总频数的80%,是影响座椅通风喉管预埋精确率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两个原因,QC小组组长陈小茹召开会议,充分发挥小组成员能动性,集思广益,分析可能造成“测量定位误差”和“埋管固定后的位移偏差”偏差大的原因,并进行整理汇总,通过对得出的5条末端因素进行逐一验证,小组得出两条主因:控制点及引测点定位累积误差、交叉施工造成安装埋管位移,小组遵循“5W1H”原则制定了相应对策。

QC小组采取加强测量放线过程控制,运用孔洞三维座标定位放线技术、控制线法、矢高法、极坐标法、CAD放样法、方格网法、集中一体进行测量放样,并采用圆心等弧及弦切法进行检测校核,确定通风管洞的圆心,并用铁钉固定在模板上进行标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QC小组把管理人员和相关劳务队人员集中在一起,统一学习弧曲线施工放线技术交底、高支模的搭设技术交底和埋管定位安装要点,并由陈旭负责编制《剧场座椅通风喉管预埋定位方案》,专门针对测量施工技术要点出问卷进行考核,合格率达100%,才展开全面的施工。实施定位过程中,至少四人同时配合,明确分工,严格掌控棱镜杆架立在光滑斜面模板上的精确度。测量完毕及时抽测检查坐标、制定整改。最终项目部对每个座椅通风口进行多达四次定位最终找到了最准确的位置,使测量放线精确率大幅提高,达到预期目标。

对交叉施工造成安装埋管位移,QC公关小组加强了埋管安装固定控制及混凝土施工管理,注重了对施工细节的处理,在测量定位工作检查合格后,钢筋绑扎时,先排布主筋,待预埋管定位安装固定后,再进行加密筋绑扎,在钢筋绑扎过程中为保证钢筋码放合理,避免因钢筋压、抽、拉、拽、扔导致预埋管偏位产生误差,项目部组成成品保护小组,设立了专职施工班组长,有效杜绝了野蛮施工、随意移动或破坏固定安装预埋管件现象发生。

同时,砼浇筑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人交底力度和对预埋管的保护意识,保证泵管的架设、拆改移动路线符合方案要求,重点避开预埋管,不对池座进行集中浇筑,并认真落实旁站制度,及时更正错误的浇筑顺序、振捣方式。

通过对预埋管安装、加固及对混凝土浇筑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工人技术交底的实施对策,使预埋管安装定位精确率大幅提高。在第二流水段施工中通过对400个通风喉管预埋孔位的抽查,精度合格率达到98%,孔位偏差实现了控制在10毫米以内的目标。该预埋技术得到了专家一致好评,获得全国QC奖。

打造《歌剧魅影》在京舞台

为什么偌大的北京城只有天桥艺术中心上演《歌剧魅影》?因其魅影是项目部根据天桥艺术中心本身定位设计、施工决定的。

天桥艺术中心定位于专门从事音乐剧演出的剧场,相比北京市许多综合性剧场对音响、灯光的要求都更加专业。歌剧最重要的就是声音的感受,这里的墙面都要经过特殊处理,要求延时必须控制在1秒以内,可以给观众提供最佳收听效果。项目部机电经理秦国岩介绍说:“如果声音太快,在这样空旷的剧场里容易听不清楚,而过慢则会造成声音重叠。”“我们这个剧场的设计方案来自德国,由项目部和清华大学声学所经过多轮方案修改后共同完成。”其中织物软硬包工程就是让墙面神奇传声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剧场施工,墙面一般采用胶粘的方式,而这里施工人员采用的纯手工包裹工序。即将布料放在墙板上,固定好后由工人站在两侧同时拉伸,每拉伸1公分记录一次,直到拉伸到最适合包裹墙板的长度,再进行包裹作业,并固定,没有胶水本身就减少了挥发物的产生,但耗材数量也达到了惊人的三成。包裹墙面的同时工人还要考虑到纹理的走向一致,六个熟练工人一天只能完成一块3米长、0.3米宽的板材包裹,这样的精细程度也保证了墙面每块墙板都完美。

项目部在观众席二层位置布置了一排挑杆,可以为歌剧演出增加音响数量。《歌剧魅影》演艺的就是歌剧院中的魅影,需要的环境就是环绕在观众四周的时隐时现的声音,如果没有挑杆的话,无法布置中间区域的音响便无法呈现真正的环绕立体声。施工对台口的音响也从注重美观而暗做改为明做,便于更好地呈现声音,明做音响还可以调整位置,方便增减和扩音。在对灯光的要求上天桥艺术中心也去掉了综合性剧场注重会议、晚会类型的直射灯光,使用了各类色彩、明暗、冷暖的特种灯具,总计约60种灯具、400台的布置让观众更好地享受不同环境的氛围。

如果说音响和灯具为了呈现不同氛围,那么决定《歌剧魅影》落地的便是项目部在天桥艺术剧院使用的钢丝吊顶技术,这也是北京市剧院建设中首次使用的技术。位于大剧场第五排观众席头顶,一个重量达1吨的水晶吊灯安稳地挂在上面,演出开始后这个吊灯变成了歌剧重要的道具。探访过北京诸多大型演出场所后,主办方似乎都无法找到能吊起如此重量的屋顶。施工时,项目部考虑到大型道具的安装需求,特意在屋顶做了一条钢梁,这样通过钢丝链接实现了吊装如此沉重的吊灯。根据天桥艺术中心的特殊需要,项目部将普通剧场的升降台改成了拼装式舞台,这样可以根据歌剧的需要最大调整到1600平方米的演出和后场区域,而《歌剧魅影》所有道具总量达26个集装箱,也只有1600平方米的区域才能放下这些道具。

艺术中心的“高大上”

天桥艺术中心整栋建筑采用了方方正正的传统盒子造型,墙壁为淡黄色外挂石材,顶部为青灰色屋顶,四平八稳的感觉似乎更接地气。与周边的建筑群落相得益彰,也更贴合南城文化的淡雅与随性。

外观整个建筑,透过外挂石材之间的缝隙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轻钢龙骨,这样的建筑会不会漏风?保温效果会不会打折扣?该项目幕墙工程师郭松嵩道出了其中的玄机:“看似石材挂在建筑外墙上,实际这里面有很多你看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天桥艺术中心设计新颖之处,项目团队针对大型开放性石材施工体系的结构特点,优化幕墙钢龙骨体系,采用预制组装的施工技术,使幕墙钢龙骨系统化,便于安装,降低了现场焊接工作量,创造性的采用方型镀锌钢板进行石材砖的固定安装。工人首先使用螺栓将防潮效果好的锡箔纸岩棉紧贴在墙壁上,再使用防雨设施覆盖在岩棉上,并用专业粘合剂进行封闭,再将轻钢龙骨与防水板连接,最后挂上外挂石材。这种如同三明治的外墙施工工艺,即保证了设计外型,又确保龙骨力的传递,解决了重力累计超标的问题;这种体系看似有些缝隙,并不会影响建筑保暖,还能起到美观和立体效果,可为一举两得。该施工技术为国内首创,已经以“一种透空式干挂石材砖幕墙”技术名义申请国家专利,并获得受理。

天桥艺术中心整栋建筑中还有许多堪称“高大上”的设计。走进剧院正门,迎面便是一座仿制的颐和园内宫廷戏楼。该工程技术负责人钱佐桂说:“这座戏台高度超过12米,全部由正统古建施工工艺完成。支撑戏楼的是直径半米左右的美国红松,选择的木材生长期限都超过120年,又经过15年以上的干燥。”

整座西楼顶部是写有“天桥艺术中心”的匾额,匾长2.6米,宽0.8米,是重达700公斤的巴西花梨木。施工时,项目部使用了两台电动升降机花费5个小时才将它们安装到位,而用来托起匾额底部的两个纯铜虎头,每个就有15斤重。

天桥艺术中心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里面还藏有新鲜的装置,还分布着约80门水炮。它们拥有与坦克一样的功能——定向识别:一旦发生火灾,水炮可以自动寻找起火点,并向其喷射水弹,不同型号的水炮每秒可以喷射8到10升水,覆盖了所有易起火

点。

“天桥汇”成北京文化新名片

随着天桥艺术中心的启用,它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工程范畴。在施工过程中,它吸引了一大批艺术文化学者前来参观考察,韩美林、于丹、杨澜等名人先后到访,北京市各级领导亲临指导,朱军、朱迅、刘谦、毛阿敏、沙宝亮、孙淳、付笛生夫妇、春妮、金铭、俞白眉等人一一亮相剧场……

今天的天桥已经脱胎换骨,未来这里不仅有相声、评书、杂技等传统技艺,《歌剧魅影》国际著名音乐剧以及话剧、芭蕾等现代艺术也将轮番登台。而作为标志性建筑和展示基地的天桥艺术中心,在完成“天桥演艺区”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后,将引领“天桥演艺区”从内容到消费为市民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服务。2016年,演艺区进入第二个五年发展期,区域内将对腊竹片区、先农坛片区进行建设,大小剧场群集,特色街巷林立。天桥艺术中心北侧正在改造的“天桥市民广场”,为整个天桥演艺区提供多种多样的餐饮、娱乐及停车服务。作为对市民开放的露天广场,这里将引进北京各式民俗演出,设立民俗博物馆,进行天桥民俗文化的展览展示。天桥艺术中心与天桥艺术大厦之间由天桥杂技剧场、中华影城等共同组成的联合改造项目——“天桥汇”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将建成特色小剧场群,引入戏曲、杂技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同时配套现代化多厅电影院、特色化的戏剧主题餐厅、品牌茶馆等。按照北京市计划,首都核心演艺区内的剧场,今后从内容到消费都会差别化定位,部分剧场坚持低票价,让普通大众欣赏得起。天桥汇建成后,天桥“八大怪”就不再只是广场上的雕塑了,老艺人们将重回天桥“撂地”展示绝活,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演义新的传奇……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