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情感 > 正文

符合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应该是怎样的

符合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应该是怎样的

综览现有的公共讨论,无论是为了“回归传统”而主张多生,还是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而主张全面开放生育,或者打着“尊重人权”的旗号反对公权力对家庭生育干预,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妇女作为生育主体在这个过程里的自主权默不作声,完全不谈生育作为负担对妇女有哪些可能的负面影响,和现代妇女的独立自主精神有无矛盾, 社会应该有哪些相应措施来补偿妇女因生育而损失的机会、时间。还有,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不愿生育的妇女,在鼓励生育文化下,会收到哪些可能的歧视和排斥?比如已经十分严重的就业歧视往往以妇女要生育为理由,不招聘女性;现在如果妇女可能的生育次数增加,这样的“理由”就变得更“堂而皇之”了。

性别平等、充分尊重个体,本应是社会共识;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诉求历来被边缘化。现在,传统男权家庭主义和国家当前松绑计生政策的意向,形成了一种合力,让从女性本身发出的呼声,面临更大的困境。

那么,一个具有性别平等视角的、符合现代社会平等公正、以人为本的价值的生育观应该是什么样呢?

作为公民,妇女拥有对自己身体的主权——她是身体唯一的主人,她身体的所有部分(当然包括孕育生命的生殖系统)应该有免于暴力、奴役的权利,应该由自己的意志自由支配。妇女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人,而不是长着子宫的工具。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家庭里的母亲就是孩子的生物学母亲。由于母亲提供自己的生殖系统孕育孩子,而她又是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唯一合法支配者,所以母亲有权决定是否孕育、生产某个孩子。任何违背母亲意愿的强制性受孕、生产,都是对这个可能成为母亲的人的基本权利的侵犯。

在谈论生育权的时候,一部分人往往误解女权者的主张,认为女权者将男人排斥在整个生育决策之外,完全没有决定生育下一代的权利,只有女人有。这是一个误解。

首先,“生育权”或说“生育自主”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免于被迫生育的权利”,这一点上文谈的很多了,要以女性利益为核心。二是“繁衍下一代的权利”。在一个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样的机会繁衍自己的后代。但这不代表任何人可以通过胁迫、强制的手段,以侵害他人利益为条件,繁殖自己的下一代。进入21世纪,人类的繁衍,早已不是纯动物性的个体行为,而是高度社会化的行为,既包括生产,也包括养育,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工程”,需要经过协商、配合来完成。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抚养教育孩子是整个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综合完成的使命。

正因为生育具有社会性,我们说“生育过程须充分考虑妇女的意愿和利益”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家庭或其他人的意见,不是除了母亲其他人都不能发表意见。恰恰相反,一个理性、有思考能力的女性,应该仔细衡量手头的各种资源,考虑各方合理的意见,再做生育与否的决定。但必须认清,在整个决策过程里,女性的权利和利益,应放置在最优先的位置——因为生育过程是发生于女性的身体,而身体的支配权应在女性自己手里。其他人和机构的建议,不应损害这名妇女的利益,不能是强迫性的。一句话:在“生”的决策里,女性的权利是根本。她自己最终做决定生还是不生。这与我国现行法律,以及世界上大多数进步国家的法律,是不悖的。而关于“育”的方面,孩子降生后,它是正规家庭单元的一员,父母双方均有义务抚养孩子;孩子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在抚养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共同分享作为家长/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也针对离异等情况,规定了相应的抚养责任。而关于非异性恋一夫一妻制家庭,以及领养等问题,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另外,需要挑明的是:虽然在生育下一代的机会面前,应该人人平等,但从现实来讲,在所有阶级社会,生育其实都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很难普遍化,或通过公权力的介入保障每个人都能延续自己的遗传基因或传递财产给下一代。例如在我们很熟悉的明清时代的江南,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但有大概10%的男性终身是“光棍”——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根本没有经济能力娶妻生子。而有钱人家,却可以通过纳妾等方式,占有更多的性资源。

女人天生爱带娃?

有些人可能会说:“很多女性自己选择了承担更多的育儿工作,因为她们‘天生的母性’让她们享受这个工作本身。”但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女权主义实践和历史书写一次次清晰明白地告诉我们,性别心理特质不是天生的,大部分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和发挥自己的智识才能,在公领域取得成就、受到认可相比,相当多的女性并不从做母亲、操持家务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她们甚至因居家、与世隔绝而感到无力、痛苦。女人与母爱、家庭之间的联结,被过度地渲染强化,让人们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或是不可抗的必然。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越来越多的男性表达出他们对维持男性气概、压抑自己情感的疲惫,以及对做父亲、分享亲子时光的渴望之情。所以,一种只能看到并许可女人育儿、做家务的霸权文化,不仅仅是对女性的不公,也是对男性的不人道。一个公正、无强迫的社会应该是这样:在这里,人人可以充分表达个体的意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潜能。

妇女回归家庭,悉心育儿,是为她们好?

还有很多人会说:“让妇女回归家庭,不必工作,只悉心育儿,难道不是对她们最大的尊重吗?”当然不是。原因大体有二。首要原因上一段已经说了,很多女性根本不认同这样的生活模式。另外,这种看似很有吸引力的家庭模式,只能在一小部分特权人群中实现。但之所以有那么多普通人,甚至女性自己也认同这个理想,实在是因为我们主流文化被特权把持,让普通人看不到这种理想背后的问题 。

在几乎所有人类社会,成员被都分为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的人,在劳动分工、资源分配、文化层次、生活质量、机遇等谱系中占据不同位置。有人治人,有人治于人。有人靠出卖劳动力过活,有人靠榨取他人劳动成果而活。不幸的是,一个特定社会的主导文化,总是为治人的阶层服务的。我们的全球系统也是如此。那些由于历史原因变得先进发达的国家地区制造了主导全球的文化,这些文化转化成“软实力”,受到不加辨析的盲目尊崇,成为落后地区争相模仿的理想图景。这其中,“一夫一妻,几个孩子,男主外、女主内”的中产单核家庭,就是全球主导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一个历史时期,成为幸福家庭生活的普世憧憬,至今魅力不减。而这种男外女内模式,其实是极为特殊的历史现象,它的原型是20世纪战后的美国白人中产家庭——彼时美国开始称霸全球,它的主流文化成为全球主流。

看一看古今中外的现实世界,我们会知道,在大多数地区和历史时段,家庭不是以这样的面貌出现的。自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以来,男人、女人甚至孩子,都需要加入产业大军,辛苦工作,以挣工资的形式,维持日常生活,养活后代。帝制时期的中国更是如此,在小农制社会,男女都要辛勤耕作,一年从头忙到尾,他们所组成的家庭,绝不是什么情感港湾、儿童乐园,而是一个社会生产、再生产的单位,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那时说的“男耕女织”恰恰说明男女都要在外劳动;而女性完全“主内”、过庭院深深的生活,只是有钱大家族的奢侈安排。今天,全球大多数家庭还是需要双份收入支持,在这种真实严酷的现实里,如果我们非要认同阶层等级较高的人的“文化”,模拟他们的家庭关系,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妻子们被更严酷地剥削——她不但要继续在劳动力市场上谋生,还要满足她丈夫的“中产梦”——在家务操持和育儿中,变得和有钱人家的太太一样精巧、考究、拥有“超能力”。

这样的“中产梦”恐怕是大多数女人的噩梦。所以,无视性别鼓吹多生,是危险而不义的,它所导致的后果更多地被底层、女性承担,成为她们的苦难。这里不是要比较制度变革前后的不同社会问题,哪个更“糟糕”,因为苦难是无法比较的。只有苦难的主体有资格自我评估。而我们当下能做的,是反思已有问题,指出新问题的存在。这注定是道孤和寡的奋斗。因为谈女人的权益、主体性,是站在弱者的立场上挑战强者,强者有更多的办法和资源压制这种不和谐的声音。

来源:女声网 作者: 老晴表妹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大年 吉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