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旅游 > 秦州文旅 > 正文

秦州的黑社火(天之水网组图)

 


   

 

     黑社火,顾名思义就是晚上耍演的社火,主要流行于甘肃天水和陕西宝鸡市西部山区的部分村镇,通常由一支社火队在村民院落或村庄空旷地带于晚上表演,队员们一边舞蹈,一边歌唱,以此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及孝亲敬老之情。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娘娘坝镇李子园的黑社火曾一度走到濒临灭绝的地步,近十年来在一些当地文化人的组织下才逐渐红火起来,现在已被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表演时间: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具体集中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有的村还会延长到农历二月二前;除此以外,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庙会期间,也进行一些社火形式的表演,但一般时间不长、次数不多。

 

  2、组织机构:在当地农村,每年每个村都要产生一个负责庙会及全年民间文化、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一般由农户轮流担任,其负责人称“会长”。每年春节期间,会长既负责自己村的社火活动,也负责与邻村社火演出的来往接待。社火导演(俗称“社火头”)由懂得很多社火内容的人充当。在乡间,社火还是一项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活动。

 

  3、放“探马”:即社火出演前的传话程式。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甲村要到乙村演出,就要提前派出“探马”(即传信人),带上“帮铃”(旧时马帮戴的串铃)到乙村会长家通知,村里人听到铃声,就知道晚上村里要来社火。如今这个程序早已被电话代替。

 

 

  

4、表演程式:

 

  敬神: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如果村子较大,还要移场演出,程式一样,内容节目有变化。

 

  打场、引场: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提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现在用电普及,灯笼已不多见。之后“引场”开始,在锣鼓点和唢呐先缓后急的伴奏中,由数十名男角(俗称“男身子”)、女角(“女身子”)组成秧歌队,条件较好的秧歌队男的统一装扮,头扎白毛巾,手持三角小旗。女队浓妆艳抹,头戴“额子”,身着花衣彩裙,左手端蜡花灯(也称“莲花盆”),右手拿彩扇。在“高腰伞”的带领下,“扭”出各种队形,如“大摆队”、“白马分鬃”、“黑虎剜心”、“挤麻子”等等。

 

  唱对口曲(句):秧歌队“引”到快结束时,男女两队合为一队,男女间隔,形成一个大圈,持“高腰伞”者首先进场演唱“对口曲”。之后,一男一女为一组,分别进场中心演唱。演唱“对口曲”时是男的唱,女的围着他舞。内容大多是现编现唱,即兴发挥。如:“进了场子四下看,大红灯笼挂门前;起脊瓦兽光阴好,人旺财旺万万年。”

 

  节目表演: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鹤”:一般是四位“女身子”踩着用彩纸扎制的仙鹤或彩云边舞边唱;还有“跑旱船”:老船夫打浆,划着船做出争上游、过旋涡激流、抢救搁浅的种种演唱,其中有大头娃娃插科打诨,使表演显得更加妙趣横生。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狮子舞表演。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