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甘肃 > 正文

甘肃民风美景折服《中国国家地理》记者(图)

原标题:甘肃民风美景折服《中国国家地理》记者

——给您展现精彩的幕后采访故事

“这次在甘肃10多天的采访,让我彻底颠覆了以前对于甘肃的认识,真切地感受到了甘肃的大气与壮美,这里不仅有最漫长的长城遗迹,还有令人难忘的美食,以及让人难以忘怀的淳朴民风,可以说,甘肃美景美食让人醉,民风淳朴又好客。”3月5日,《中国国家地理》特约摄影师葛蔼如是说。

葛蔼感触颇深。他说:“只有经历了,才会有真切的感受。以前的总体印象是荒凉与戈壁,但走进甘肃之后才发现,这里物产丰富,羊肉和面食百吃不厌,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让人永远向往。”

  3天吃了8顿面

在张掖山丹二十里铺,葛蔼一行在这里一呆就是3天,晨曦、余晖以及风雨中的长城都被其尽收眼底。在此过程中,偶遇了一位60多岁张姓放羊的人家,没想到主人热情地邀其到家中做客,并为他们沏上茶水。在得知拍摄长城时,还主动讲述长城背后的故事与传说。

葛蔼说:“我确实没想到甘肃民风如此淳朴,人也很好客。不仅甘肃的胜景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山丹的羊肉和拉面也让我难以忘怀。3天时间吃了8吨面,而且连汤都喝完了。”

  走廊上的民族融合发展

“通道”是《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中的关键词。萧春雷在谈及此次采访的感受时说,数百年来,走廊上的裕固族、蒙古族和藏族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毫无成见,彼此越来越相似,真实地展现了民族间的融合发展。

萧春雷说,肃南、肃北的地域之大,人口之稀,让人震撼。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地广人稀,土地面积3.1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为1.06万。其中哈萨克族3700人。与之相邻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面积6.67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可人口仅1.17万。其中蒙古族4400多人。裕固族是只出现在河西走廊上的一个民族,他们平时在着装上与汉族没有差别,也说普通话。可实际上他们是内蒙古高原上的回鹘、蒙古人的后裔,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在语言上,东裕固语属于蒙古语,西裕固语属于突厥语。

萧春雷坦言,民族与宗教密不可分,多民族交汇的河西走廊同时也是多种宗教融合与冲突的场所。作为连接中原汉文化、西域中亚文化、

青藏高原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的走廊,河西走廊一直是各民族争夺的焦点。也就是说,河西走廊的确是一条民族大通道。很难想象在当初40多个民族频繁迁徙,争夺地盘的背景下,还能够在河西走廊一隅和谐相处。

据了解,世居河西走廊的民族如今只剩下了汉、回、藏、蒙古、裕固、哈萨克、土、维吾尔8个民族。其中,天祝藏族、肃南裕固族、肃北蒙古族和阿克塞哈萨克族建立了民族自治县。从人口结构来看,汉族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藏族。

  悬泉置复原图4易其稿

在《中国国家地理》(甘肃专辑)中,有一幅悬泉置的复原图,这幅复原图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闪而过。其实,这幅图中包含着很多故事。因为悬泉置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邮驿接待机构。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据《中国国家地理》内容总监刘晶介绍,悬泉置是丝绸之路沿线80多个驿站中唯一被考古发掘的驿站。在绘制复原图的过程中,连达先后4易其稿,经过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主持悬泉置一直发掘工作的省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何双全的精心指点后,才呈现给了广大读者。

对此,何双全认为,悬泉置见证了汉唐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衰落。当时从长安通往西域的一切邮件和前往西域的商贾均经过这里。此图无论是其建筑风格、房间数量、建筑方位朝向、空间比例,悬泉置周边自然环境,以及远处的烽燧的位置等,与考古数据完全吻合,是迄今为止媒体发布的最准确的复原图。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刘姗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甘肃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