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非遗文化 > 正文

震后一年半重访加都:看见尼泊尔的微笑和心碎

请点击《重返加德满都-尼泊尔震后一年半回访纪实》原创视频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至少造成8千余人死亡,2万多人受伤,尼泊尔数万座建筑物受到损毁,文化古迹、世界遗产也遭到破坏。

2016年9月中旬,我随“穿越喜马拉雅”媒体团走陆路、从西藏吉隆口岸驱车进入尼泊尔。

经历了艰险的长途跋涉之后,我对尼泊尔震后山区塌方、道路堵塞、口岸封闭造成的困境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更为尼泊尔人的乐观平和感动。

距离大地震已有一年半过去,尼泊尔恢复的怎么样?灾难背后,尼泊尔微笑之国的另一面是什么?

杜巴广场,小女孩们嫁给“树神”的传统节日

杜巴广场,小女孩们嫁给“树神”的传统节日

 加德满都的重生

雨季刚刚结束。大巴在泥地里艰难扭动,车轮深陷打滑。行人下车徒步一段路后,前方一座滑坡后形成的巨大“山丘”赫然眼前。

越过山丘,随着海拔逐渐上升,细长的山路如挂空中。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路面又有碎石沙土,车辆转弯慢行,小心扭动。 几个小时的紧张之后,终于抵达山谷之中的加德满都。

这条道路的艰险,是尼泊尔震后救灾和重建困难的写照之一:山区地形、道路不畅、漫长的雨季导致口岸不通和物资短缺……

不过,抵达山谷之中的首都加德满都后,震后人心惶惶的灾难景象早已不复存在,迎接我们的是加德满都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在加都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中心杜巴广场,地震痕迹和人与神和谐共处:断壁残垣大部分清理,一些建筑用木头支撑着,防止倒塌。尚未移走的砖头瓦砾之间,尼泊尔人拜神、喂鸽子、坐在台阶上发呆,安之若素。

广场一侧,印度来的朝拜者在树下诵经。盛装的尼泊尔小女孩举行嫁给树神的仪式。另一侧,工人正忙着打造活女神战车,迎接即将到来的活女神节。

而比起人们生活的恢复,杜巴广场建筑的修复则有些不尽人意。

广场一侧的独木庙,在地震时被夷为平地。现在依然是一片废墟。加德满都的名字就从这个寺庙开始。

杜巴广场东侧的老皇宫(哈努曼多卡宫),相当于尼泊尔的故宫,在地震中部分坍塌,展示尼泊尔皇室用品的博物馆至今没有开放。

“他们刚刚开始修盖(老皇宫博物馆),可能需要几年吧。有的地方开始有的地方还没有,搭着脚手架的就是在修的。”

本地导游拉金9月刚刚接到他震后的第一个中国团,讲解震前震后的变化和修复情况也成了新“项目”。

他介绍,杜巴广场建筑采用尼泊尔传统工艺,是石雕、木雕和红砖的混合建筑,工艺复杂,修复并不容易。但这不是修复太慢的理由:国际社会提供的援助不少,但震后尼泊尔忙着选新国会,政府党派无暇顾及古迹修复问题。2016年8月3日,才刚刚选出新任总理。

目前,老皇宫院内,地震时掉落的雕梁已经被收集起来,摆放在院子里,等候被归位。而破碎的石刻神像,则被编号保存,暂时存放在院子一侧。

相比之下,位于加都城东的博大哈佛塔,在全世界佛教徒的资助下,修复得就快得多。工人介绍,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佛教盛典,修复工作将在今年10月前完成。博大哈佛塔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塔,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地震时顶部坍塌。

受损较轻的猴庙、梦想花园等景点目前已经无碍。不过,加都曾经的最高建筑、53米的比姆森塔尚、加都杜巴广场国王雕像立柱等完全坍塌的建筑尚未启动重建。

“受损文化古迹全部修复可能需要8到10年。”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尼泊尔建筑专家阿西西(Ashish)曾表示。

不过尼泊尔并不希望这影响到他们的旅游业的恢复。

拉金曾专门到离少林寺最近的郑州大学学中文

拉金曾专门到离少林寺最近的郑州大学学中文

到“少林寺”学中文的尼泊尔年轻人

震后一年半,尼泊尔景区已可以看到游客踪影,但以西方人回归为主。

记者从杜巴广场售票处获悉,地震前,这里每天能卖出2000张票,震后一年多,售票已恢复到每天200张。

售票员开玩笑地挥动双手:“中国游客,都来吧来吧。”

  对于尼泊尔旅游业的恢复,尼泊尔国家震后修复发言人Ram Prasad表示:“旅游业是在慢慢恢复,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

  “(恢复)我们希望是5年,但是现在一年半过去了……”

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除了年轻人出国打工的收入外,尼泊尔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旅游业。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嬉皮士和登山客发现世外桃源开始,二十年前的日本游客、十几年前的韩国游客和近五、六年来的中国游客,为尼泊尔输送着新鲜血液。

  拉金2009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开始做导游,起初,他主要带欧美团。但发现尼泊尔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他萌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

一开始,拉金对中国一无所知,只是从功夫片里了解到中国的少林寺,于是奔赴离少林寺最近的郑州大学学习中文。

学习半年回国后,“半路出家”,便成了各个旅行社的抢手导游。直到2015年,他才从工作中脱身,再次赴中国大连进修中文。

原本计划学习一年。但去年4月,尼泊尔发生了大地震,哥哥在英国念书,爸爸妈妈都60岁了,没有孩子在身边感到很不安,拉金只好提前回国。

这次回来,拉金感受到了和之前回国截然不同的冷遇。

“地震前,每个月都有很多很多中国游客,现在几乎没有。以前欧美人主要在九月十月来徒步,但中国人不分季节。”怀念着“黄金时代”,拉金渴盼着中国游客的回归。

尼泊尔震后修复发言人Ram prasad也笑着表示:“我想呼吁中国人来这里,来看这里的自然美景。对你们来说并不远而且物价非常低廉。”他认为,虽然发生了地震,但地震中经历了什么,震后有哪些变化,也是尼泊尔旅游的新故事。

随着学习中文和对中国人的了解,拉金看到了和中国人合作的机遇,他希望未来能和中国人做更多生意,做两国之间的桥梁。

“我特别喜欢中国和中国人。很多来旅游的中国人都喜欢尼泊尔,说尼泊尔很漂亮,尼泊尔人很好。地震以后,中国人给了尼泊尔最多帮助,很多老百姓现在还住在中国捐的帐篷里,尼泊尔老百姓从心里欢迎中国人,他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忘记受到的帮助。”

洛桑(右)和他的家人

洛桑(右)和他的家人

微笑之国的另一面

喜马拉雅南麓的自然风光、雪山、宗教和原始纯朴的居民,《等风来》和《加德满都的风铃》,这些或许是外界对尼泊尔的主要印象。

而地震让人们看到了尼泊尔的另一面——普通人的生计和困惑。

发言人Ram介绍,除了古迹,尼泊尔还有大约80万座民房在地震中受损,需要修复。

9月的加德满都,雨季刚刚结束,穿过城区,随处可以听到施工的声音。对于城里有地、有钱的企业主来说,重建相对容易些,他们急于以新的面貌迎接游客。

而对于贫穷的普通人来说,恢复住宅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距离加德满都30分钟车程的古城巴德岗在地震中损失惨重。全城大部分民居成了危房,需要推倒重建。

洛桑是古城巴德岗的居民。在地震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客栈和生意。

和很多当地人一样,洛桑家的背景是农业。哥哥移居国外,姐妹外嫁。父亲过世后,洛桑和妻子、儿子、母亲共同生活。

地震前,这是一个有房子和土地,有传统氛围和现代意识的尼泊尔中产家庭。学习酒店管理、在服务业打拼多年的洛桑刚刚开始经营自己的客栈,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却被从天而降的地震一下子打破了。

“客栈曾是我的一切。我永远也忘不了失去客栈的痛苦。”

为了和中国顾客沟通,洛桑专门注册了微信,地震前常发布客栈的照片和尼泊尔美景,地震后,则只剩下了救灾的故事。

洛桑现在在加德满都机场附近一家四星级酒店做销售经理,每个月薪资只有25000尼币(约1500元)。这和他之前开客栈的收入相距甚远。

地震前,客栈刚刚开张九个月,还没有收回成本。2015年4月25日,洛桑正在客栈里给中国客人做饭。突然山摇地动,人们都跑了出去,而洛桑固执地待在客栈里面。

震后很长一段时间,洛桑的客栈黄色外观依然漂亮,NEWA HOUSE的招牌醒目如常。但洛桑心里明白——房子框架结构已经毁坏,必须推倒重建。

很多巴德岗人的房子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现在,还有人继续住在危房里。危房里没有通电,走起路来还会吱呀晃。

古城入口帐篷区,依然有穷人住在帐篷里。震后几个月,余震不断,帐篷曾是全城人的临时避难所,一年多后,这里显然成了一些人过渡的家。

人们必须出卖土地才能重新开始盖房子,而现在要卖地的人多,买方故意压价,他们不愿意贱卖土地。政府方面的补贴还没有发放到位,而且数额有限。他们只能无奈等候。

在现在的巴德岗,你会看到各种各样临时的“家”。竹子做的屋子、铁皮屋、废墟上拉块防雨布也继续住人。

眼下,钢筋、水泥、红砖这些主要进口自印度的材料都比震前贵了两到三倍,盖房子的劳力也不足,人们只能慢慢来。

重修客栈,洛桑需要投入200万(12万人民币)尼币,他也打算卖地。

“如果卖了土地,就得花钱买大米和生活必需品,这也会让生活更难。而有钱人趁机买入土地,穷人更穷,有钱的人更有钱。”

建房子对巴德岗人来说是家族的大事,需要耗费几代人的心血。地震前,有的房屋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泥砖和木头被震得摇摇欲坠。洛桑家的四层楼,父亲盖了前两层,自己又接力盖完后两层,幸运的是,因为结构更为坚固,在地震中没有受损。

洛桑说,对于穷人来说,重建一座房子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但政府发言人Ram则表示乐观,随着雨季结束,口岸开通,道路修复,市场恢复正常,这些问题都会慢慢解决。并表示尼泊尔人建房子大量用石材,而尼泊尔不缺山。

但人们不得不等候。

灾难冲击了尼泊尔人的正常生活,也让他们重新反思自己的未来。

  “在尼泊尔,你可能很难看到年轻人,都是老人和孩子。”洛桑说,尼泊尔每年有几十万年轻人出国打工,他们的目的地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迪拜、韩国、日本,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大家人。

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则从小就读私立学校,选择留学和出国生活。国内机遇少,年轻人出国寻找机会。而外来文化也冲击着这个国家的宁静。

  留学回国后,拉金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此发达,不禁感到难过,他认为尼泊尔有最好的天气、农业资源和水利资源,却没有有能力的政府引导,以至于至今还是一个城市没有自来水系统、每天停电10多个小时的国家。

杜巴广场,人、神和地震痕迹共存

杜巴广场,人、神和地震痕迹共存

但即使是在灾难过后,尼泊尔人也乐于将微笑呈现给外面的人。

巴德岗人洛桑说,这是尼泊尔人的两面性,他们喜欢把快乐的一面呈现在外面,而内心其实很受伤。

他自己就诠释了这种“两面性”,在工作的酒店里,他是西装革履、微笑待人的经理。但私底下,他时不时透露出挫败丧气,甚至觉得所有人都在欺骗他,地震也在欺负他。

心理创伤是余震的延续。

不过洛桑相信自己的儿子和年轻人们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洛桑的儿子出生于地震后3天,现在已经一岁半了。他不希望儿子将来去国外生活。因为他的哥哥移居美国之后,和家族几乎断了来往。

他想在尼泊尔重振生意,建起一份可以传承的家业。

(作者:张亚利)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