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七彩秦州 > 秦州快报 > 正文

血染的丰碑——探访张辉烈士陵园

 

10月15日至16日,天水集报协会“追寻红军长征足迹”访问团深入到会宁县三军会师旧址、通渭县榜罗镇会议旧址、甘谷县礼辛镇等地,沿着红军足迹,重走长征路,共同回忆那段中国革命史上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  天水日报记者杨璟 摄

血染的丰碑

——探访张辉烈士陵园

◆天水日报记者孙镇 实习生柳郭玉迪

这是一片鲜血浸染的土地,这里长眠着一位年仅26岁的红军战士。9月28日,记者沿着先辈的足迹,走进秦州区娘娘坝镇牡丹山,瞻仰牺牲在这里的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十六师师长张辉烈士陵园,重拾那段烽火硝烟的战争记忆。

娘娘坝镇地处秦州区南部林缘山区,距天水市30多公里。张辉烈士墓在秦州区娘娘坝镇牡丹山上。“张辉是湖南人,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26年参加了革命,1936年7月当上了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十六师师长。1936年10月,在天水遭遇敌军打击,不幸胸部中弹,英勇牺牲,时年26岁。”一路带领我们上山的娘娘坝文化站站长曹金海介绍说。

当时,红二方面军撤出徽县、成县、两当、康县根据地,挥师北上,十六师派出侦察员深入娘娘坝,了解到敌军驻有一个连,决定派张辉率领的部队夜袭娘娘坝敌军,为大部队打通前进道路。10月5日,张辉的队伍到达娘娘坝,首先消灭了街上少量敌人,然后向牡丹山冲锋。山上大部分敌人驻在牡丹山庙里,筑了碉堡,易守难攻,再加上敌人从天水搬来一营援兵,红军腹背受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张辉命令战士撤出重围,当撤退到牡丹山脚下时,两名红军战士牺牲,张辉也身负重伤。战士们掩护张辉撤离娘娘坝,黎明时分,到达李子园。由于伤势严重,光荣牺牲。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红军战士把张辉遗体埋葬在了普华寺后山坡上。

1987年,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当地政府和张辉的战友通过守墓人李逢春找到了张辉的墓地,将张辉迁葬于当年战斗受伤的牡丹山。

张辉墓墓碑上的碑文记录着这位烈士的生平。后面的庙墙上写着几行红字“缅怀红军烈士,弘扬长征精神”。曹金海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波及天水,造成墓地出现裂缝,雨水容易灌进去,所以娘娘坝镇乡委、政府重修了墓地。2010年,乡亲们又集资修砌了上山道路,方便人们祭奠烈士。”仔细读着墓碑上的张辉生平,不禁对这位师长肃然起敬。

下山的路上,曹金海说镇上有一位年过古稀的高维汉老人,坚持数十年收集红军长征途经天水特别是路过娘娘坝的有关史料。走进老人的房间,屋子里摆满了自己做的红军长征故事展板,这些展板曾经多次在镇文化站展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老人还出过两本书,其中《血战娘娘坝》记述了张辉烈士在天水的所有事迹。得知来意后,老人给我们翻出了他亲手制作的红军长征资料册,里面是老人亲笔记述和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

走出老人的家,我们参观了烈士张辉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勤劳勇敢的娘娘坝人民,也正在发扬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励精图治,奋发而为。

以前对红军长征的印象,更多的是停留在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等方面。其实,当我们用脚步丈量长征里程,挖掘流传在民间的长征故事后,才发现我们已被长征精神所深深感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是我们今天进行新的长征必须汲取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在长征胜利80周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信心满怀、信念坚定的中国人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