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小说散文 > 正文

奶奶的手擀面

前些天,哥哥发微信说奶奶不小心从院子阳台上摔了一跤,左手臂骨折了。我急忙给家里打电话了解情况。听四叔家的大儿子说,那天傍晚正好赶上下雨,奶奶为了抢收晒在阳台上的干豆角、茄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医院初步诊断结果为骨折,需要手术。现在姑姑在县骨科医院陪着奶奶,等待择日做手术。他还补充道:可能因为雨天路滑,也可能因为光线不太好,没看清台阶踩空了,毕竟上了八十岁了,腿脚是越来越不方便了。我询问关于奶奶动手术的一些具体情况,他连忙说:“你也不用太操心了,家里面有这么多人在,有啥事会及时通知你的。”霎那间,不知从哪儿涌出的泪水浸湿了眼角,我强忍着不使眼泪留下来,但是深感惭愧、揪着的心痛楚不已。要是在家工作多好,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看望自己的亲人;要是离家近一点儿多好,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到自己的亲人身旁;要是放假能回家多好,这样就可以多陪陪自己最亲最爱的人。

人总是在最脆弱、最无奈、最难以释怀时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和美好回忆。说起河南的小吃,众口皆碑的当属大碗烩面。但要问你最喜欢妈妈做的哪道菜?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手擀面了!(严格意义上说手擀面并不能算做一道菜)如果要问妈妈做的手擀面是最好吃的吗?我会悄悄地告诉你:不是,奶奶做的才是最好吃的。可能是小时候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在家的时间不多,做饭的机会当然就少之又少了。可以这样说,在上大学之前,我的一日三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奶奶家度过的。我和哥哥成为奶奶经常要照顾的对象,以前有爷爷在的时候,奶奶做饭都依着爷爷的口味儿做,后来爷爷不在了,我们哥俩的饮食喜好成为奶奶着重考虑的因素。

我们县城属于三省(河南、河北、山西)交界之处,名副其实的属于北方,饮食当然以面食为主,捞面也成为这座拥有百余万人的县城家家户户几乎每天必吃的特色面食。捞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手工制作的,一般称为手擀面;另一种是人工和面,机器压面。这两种做法每家每户也经常做,不同的是家里面吃饭人数少而且时间充裕的话通常做手擀面,相反人数多且时间紧就做机器面。尤其是农忙时有的人家就直接到附件的加工厂换面条或买面条,只不过后来家家户户有了小而巧的袖珍式压面机,慢慢地老之又老的加工厂最后还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即使现在家家有了压面机,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吃人工做的手擀面。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面和出来,只是最后形成面条的方式不同,但从锅里捞出来含在嘴里嚼的那个味道可谓天壤之别,就是这么神奇。

那时候经常好奇地看奶奶加面、加水、和面、揉面、擀面……直到现在,我都认为只有像奶奶这样的老一辈人才能和出最好的面。看似加面加水这样简单的动作,要是没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功夫还就真不和不出那面的劲道来。和面最好的器皿就是塘瓷大盆了。这种看似古老的器皿却是其他代替不了的,因为它敦实而耐用,和面时可以毫无顾忌地用力。和面前,首先要考虑的人数,面和多了剩下了,面和少了不够吃;其次要考虑人的口味,是喜欢面硬一点儿还是软一点儿更好。和面,既是一道力气活又是一道巧活,一般人要不是经过千锤百炼其中的诀窍是学不来的。面和好之后,一般人家习惯性的要用湿布自盖上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切面,俗称的醒面。做面的人都知道,醒面的时间也有讲究。时间长了直接成发面了,做出来的面条当然就是松松软软的,嚼起来一点儿劲道都没有;时间短了跟“死面”无异,做出来的面没有那股小麦香的“面味”。具体时间不能一概而论,当视具体情况而定。醒面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擀面了。奶奶今年年过八旬了,但是为了使我们这些长年在外奔波的儿子儿孙们能吃上一顿可口的手擀面,做起来一点都不含糊,即使她自己也明显感觉到有点儿力不从心了。

世上的美食千万种,唯一让人不能割舍和忘记的,还是家的味道,骨肉亲情的味道。奶奶的手擀面不在于面的味道有多么地好,而在于其中柔和了儿时的陪伴和回忆,柔和了奶奶一辈子对这个大家族呕心沥血的养育和培养,柔和了所有儿子儿孙们对奶奶以致家族所有人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的血脉亲情。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奶奶,手擀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