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甘肃 > 正文

兰州市着力构建完备、标准、规范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 治污常态化巩固“兰州蓝”

原标题:我市着力构建完备、标准、规范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治污常态化巩固“兰州蓝”

兰州日报记者 徐晓君 摄

兰州日报记者 徐晓君 摄

中国甘肃网12月17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徐晓君)兰州曾经是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市联动、全民行动,齐心协力向大气污染宣战,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创造的“兰州经验”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被“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评为2015年度十大幸福城市之一。就在我市“两会”期间,12月16日的《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刊发了题为“‘兰州蓝’是一次有温度的政务宣传”一文,作者王登渤在文中说,“兰州蓝”展示兰州的今日美景,在蓝天、白云、山水、市容的唯美刻画中,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崭新兰州的形象,给人阴霾散去、豁然中开的纯净感受。

如今,“兰州蓝”逐渐成了我市的一张新名片,代市长栾克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全力巩固提升“兰州蓝”,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向常态化转变,构建完备、标准、规范的治理体系。那么,如何提升,如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固化“兰州蓝”呢?记者分别采访了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以及环保局相关负责人。

“兰州蓝”是治出来的

众所周知,我市空气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仅凭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等措施来治理远远不够,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严查勤扫、减排增效、严控劣煤……说到底,“兰州蓝”是治出来的。减排、压煤、除尘、管车等8项核心治污措施,不断推进我市治污工作持续深化,把顶层谋划的“最先一公里”和具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结合起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工作体系;相关部门还通过问责,把过去那些停留在纸上的措施变成了行动,落到了实处。

尤其是进入冬季采暖期,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多、环境影响大的工业企业,我市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对全市重点用煤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管理,根据空气质量控制要求实时对每个污染源的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落实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浓度、限总量的“五限”措施;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管,保证其不违法偷排,在降低采暖期污染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兰州蓝”需要科学手段

几年治污攻坚,我市通过摸索、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污模式。特别是在科学治污方面,我市探索出许多有效的办法。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市在全面完成市区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和并网的基础上,推广燃气热水锅炉余热深度利用等节能环保新技术,减少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开展综合执法,采取航拍取证、驻区包抓、驻厂执法、流动监测、平台监控、视频监视、工况监督等监管新举措,将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降至最低。

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徐宏林等政协委员联名上交了《关于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常态化》的提案,为如何巩固提升“兰州蓝”提出了详实的建议。

《提案》建议,想要构建大气污染治理长效机制首先应当优化市区协同机制。在顶层设计上,对现有治污思路进行调整和优化,抓住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这对主要矛盾,加大在治污力量布局、设施投放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工作模式上要创新市区“指挥部”模式下的分工负责制,完善指挥部办公室统一调度、环保部门考核评价、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督查机构问效追责、县区政府属地落实的工作机制。并且依据治污目标,调整细化环保、城管、建设、环卫、工信、交警、房管部门的治污职责,纳入并赋予农业、生态、两山、水利和远郊县区外围治污职责。同时,抓紧构建大气污染治理法规体系,形成扬尘管控、尾气防治、工业监管、燃煤管控、网格监管、预警调度、绩效奖惩、督查问效等长效制度体系。

委员们建议,针对当前污染特征出现的变化,建议整合现有环保监控、气象检测、企业数据、工地监控等平台资源,加大技术设备的使用力度,在现有实时排放数据在线监控平台的基础上,对不能提取实时排放数据的重点排污户全部安装视频在线监控设施,对重点土方工地全部安装或加密PM10监测仪等设备,解决管理和防控手段滞后等问题,全力实现从“人管”到“技管”的跨越。想要真正做好大气污染治理防治工作,生态修复工程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应当立足主城区“内外兼治”,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大气污染治理。巩固南北两山绿化成果,开展植树造林,实施森林抚育工程等。加快推进城市生态增容工程,构建沿黄河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做好第二水源富余水量利用文章。加速推进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水资源保护等。

《提案》还建议,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全市上下营造“环境治理、人人有责”的氛围。在继续铁腕治污的同时,注重“奖罚并重”,注重日常性与攻坚性措施相结合,着力解决参与治污的干部职工已连续第5年攻坚达标的疲惫松懈,从而打造富有兰州特色、群防群治的大气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兰州蓝”更需机制创新和治理常态化

空气受到污染,谁都不能置身事外,谁也不能无动于衷。长期生存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我们想要拥有蓝天白云,就需要打一场治理空气污染的整体战、攻坚战,就需要长效机制来支撑。

市环保局负责人说,近几年,我市在治理大气污染上走出了一条机制治污的路子:在联动上,省级层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成立兰州大气污染治理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在市级层面,实行“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倒排时间、挂图作业。在社会层面,不论是中央和省属驻兰行政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和部队,一律纳入治理工作一盘棋的格局之中,无条件服从指挥,全方位配合支持,形成了区域统筹、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为了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科学性,我市制定了“1+5”的综合治理规划,使大气污染治理有了一个良好的顶层设计;再就是目标化。我市每年都要确定详细的年度计划,明确每年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确保治污工作科学有序推进。尤其是在污染最为严重的冬季供暖期,我市把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具体化到每个月、每一周和每一天,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开展严格细致的“冬防”行动,形成全年常态抓、冬季重点抓、年年持续抓的工作机制。

围绕规划框架,我市确定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8大治污工程,通过制定《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暂行规定》、《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管理规定》等6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基本形成了常态化治污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说起机制治污,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武卫红说,在环保部的指导下,我市已探索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了插卡排污、燃煤电厂超低排放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了重污染企业“出城入园”搬迁工程,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第三方环境服务工作。启动了全国首个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通过对政府绩效、政策合法性及项目环境效益等的评估,为提升环保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他表示,历经几年,我市在治污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如智能监测已步入我市防污监控的最前沿,其优势也愈发明显,在强力治污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把“兰州蓝”比作果,那么,我市的治污机制如同大树的主干,各种治污举措则是主干上分出的枝条,而这棵大树的根则是我市强力治污的决心和信心。只要决心不减、信心不减,那么,这棵大树终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兰州蓝”。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