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俗 > 民俗 > 正文

天水乡村社火闹新春(天之水网组图)

nEO_IMG_DSCF6333_副本

 

天水社火,也叫“秧(烟)歌”,它是天水各种民间民俗歌舞形式的总称。天水的社火民俗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秦州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蜡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说唱艺术等,如今它们凭借天水社火的形式得以保留下来,前数例还进入国家、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传承保护。天水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远古人类劳动、祭祀、军事等等生活息息相关。

 

nEO_IMG_DSCF6324_副本

 

天水社火源于古代祭祀的特色非常鲜明。如天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秦州夹板”和“武山旋鼓”,这两个舞蹈是天水社火流传很久的保留项目。“秦州夹板”的起源,应上溯到唐代的“拍板”,而“拍板”应源于上古时的“击壤”游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其形制与现代秦州的夹板已很接近。民间也有称其为“云阳板”的,宋元时期,夹板舞不仅用于民间喜庆盛典,也用于皇家祭祀的庄严肃穆场合;又如“旋鼓”舞,“旋鼓”又叫“玄鼓”,“玄”通“元”,古人称天为“元”、“玄”,“旋鼓”又称“天鼓”,据考证源于原始部落图腾舞,传说伏羲女娲人头蛇身,故旋鼓舞表演时鼓手行走路线模仿蛇形,号称“禹(蛇形)步”,表演中特有的甩发动作叫“甩莽头”,其彩色发辫实际上就是人首蛇身的扮相。以后鼓面常绘太极、八卦图案,敲鼓娱神,祈求保佑,是当地娱神祭祀的重要形式内容。在天水武山县,人们把社火又叫“灯火道场”,至今延续着古老的与灯火相关的风俗。

 

nEO_IMG_DSCF6736_副本

 

在天水,社火又称“秧歌”、“烟歌”,从另一方面反映其起源与人类生活劳作紧密相关。天水社火反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内容、场景、感受的占绝大多数,其内容及所展现的生产力发展进化、生活观念的改变充分体现劳动生活是天水社火起源之一。常常与一定的山野劳作、田间劳动、草场放牧相联系,大体上反映了一定的劳动生活。总之,无论是大地湾出土文物显示的文化民俗信息,还是天水市清水宋墓、麦积宋墓多姿多彩的乐伎画像砖反映的文化民俗故事,都能充分说明在天水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社火文化在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nEO_IMG_DSCF6742_副本

nEO_IMG_DSCF6790_副本

nEO_IMG_DSCF6743_副本

nEO_IMG_DSCF6854_副本

nEO_IMG_DSCF6865_副本

nEO_IMG_DSCF6902_副本

nEO_IMG_DSCF6835_副本

nEO_IMG_DSCF6933_副本

nEO_IMG_DSCF6926_副本

nEO_IMG_DSCF6954_副本

nEO_IMG_IMG_0019_副本

nEO_IMG_IMG_0015_副本

nEO_IMG_IMG_0021_副本

nEO_IMG_IMG_0033_副本

 

nEO_IMG_IMG_0038_副本

nEO_IMG_IMG_0054_副本

nEO_IMG_IMG_0056_副本

nEO_IMG_IMG_0063_副本

nEO_IMG_IMG_0127_副本

nEO_IMG_IMG_0134_副本

nEO_IMG_IMG_0152_副本

nEO_IMG_IMG_0143_副本

照片1_副本

nEO_IMG_IMG_0159_副本

照片3_副本

照片2_副本

照片5_副本

照片7

照片9_副本

照片8_副本

照片6_副本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