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钩沉 > 正文

王耀:张三丰真人传奇(天之水网)

8H}_N9X7$$6U{MXYNE%$$90


张三丰真人传奇

王   耀

张三丰,全真道士,名君宝,字全一,号三丰。祖上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县,一说阜新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据传生于元朝至元四年(1277年)。自称张安中第三子,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裔。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在武当山羽化。明英宗皇帝赠诰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据清代人李西月《三丰全书·芦门夜话》:“张三丰自述生于金末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曾做过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在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山修练多年。三丰提倡‘大隐市尘,积铅尘俗’,‘在家出家,在尘出尘,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恋物’。他创立的全真教义教制,为与宗风不同的道派,创建了全真道教武当派内家拳,成为武当山内家拳的祖师。他又悟出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道理,创立了太极拳法。”《明史·方伎》记曰:“太祖惊闻张三丰名,洪武二十四年,赐金台观”。金台观内有张三丰塑像,有黄土窑洞式寝祠,采用发券起箍方式筑洞。传说“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五尺半”。又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像貌奇异,性格洒脱不羁。貌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读书经过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精通三教经典,长于医术,尤善文、书法,是武当山内家拳祖师。观‘鹊蛇相斗’而悟出太极以柔克刚的道理,创立了太极拳法”。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寻觅。明成祖亦遣使胡莹偕内侍朱祥带上玺书香印,寻访张三丰。皇帝虔诚崇敬,前后花了10多年时间寻找张三丰,但张三丰始终没有露面。为避诏觅,四处云游躲藏,‘日往武当山,夜宿金台观’,踪迹不定,神妙莫测。云游陇上活动,走遍名山道观。

以致声望极高,世称“活神仙”。

在秦州玉泉观张三丰住单一年有余,诵经讲法,习武修练。练功时多在晚上夜静之时,有时通宵达旦。天水人求仙医治疗疾病者甚多,每疗不取诊治费用分文。日常书法时,如书性大发,连书不止。有求书字者,定能满足,但对拿钱来求书者,一律拒绝。要么索价高得惊人。天水现存张三丰亲书“跡驻黄鹤”匾额一面, 是为明朝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北宅子题写的,在1997年维修北宅子时发现的,经吴永昌先生照原件复制,现悬挂于玉泉观三仙洞门之上。民主路南宅子后院二层木楼上悬挂的匾额才是张三丰手迹原件真迹。张三丰在天水其间还往漳县贵清山云游,后又去了成县金莲洞。期间还做了许多惊人之举的事,笑话传闻不少,俚语迭文轶事流传甚广。赵昌荣先生撰写了一篇《张三丰在玉泉观》纪事文章,刊入《玉泉观的神话传说》一书中。向家巷中传有张三丰画像一张(失佚)。同治年间提督曹克忠题写:“灵昭梦寐,赤有故欲”。玉泉观内早年传有张三丰事迹碑一通,惜已失落。据清《直隶秦州新志》卷之十二,载:“洪武初,张三丰居武当山中。二十三年(1391年)云游长安,继至陇上,成祖帝遣官于四方寻访,未见。封通微显化真人。” “成县城东南六十里有金莲洞,崖高数十仞,周围数洞相缀,明胡潆奉命寻访张三丰于此”。据明朝正德二年(1510年)碑文记载:“明成祖永乐五年,遣礼部给事中胡潆访张三丰于金莲洞九皇殿,张三丰鹤氅曳地,持九节竹杖,昂昂而去,随有异香若馥,经旬不散”。此洞有张卢龙自题诗一首,刻于壁上:诗曰:“卢龙复遇金莲洞,别是重来一洞天。功成名遂还居此,了达天机入太玄。”此碑系大明永乐五年九月九日,敕封张三丰真人诗壁碑。后有张卢龙到此望诗后自题诗,明官员胡潆又作《金莲洞访张三丰未遇》七律诗一首,诗曰:“香车久慕嗟无缘,遍访丰师感应虔。万载红岩生玉笋,千年碧洞结金莲。云淡喜见通明日,雨骤只逢熬淡天。峭壁真光邀允却,赤心愿睹白衣仙。”此诗刊于《直隶秦州新志》第16册·补遗卷。

民间传称张三丰为“疯子张爷”。金莲洞对面石壁之上,传有张三丰亲手题写的“华阳洞天”4个字,至今如遇雨,水洇石壁,字迹依稀可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庙会,游人香客络绎不绝。洞外山坡竹林繁茂,粗竿有杯口大小,小孩可攀在竹竿上看戏,竹林下两条山溪交汇,呈两水洗铧之势;溪水甘甜爽口,沁人心脾。半山腰的金莲洞就坐落在铧尖之上,峻奇清幽,确是览胜怀古之佳境。有云游“道士刘道通、罗道隐奉建字迹,构飞空之楼,塑圣观之像,修藏经之阁。”据《阶州志》记载:“明洪武初三丰尝寓阶州城东五仙洞(今汉王镇万象洞)修真,朝廷上御遣使寻找于此洞,三丰避之”。三丰题词:“脉连地府三冬暖,窍引天光六月寒。”明永乐年间,三丰修真于华阳洞。据《成县志》记载:“成祖遣礼部尚书胡潆遍及天水名山古洞,至金莲洞不遇三丰”。今武都五凤山大殿内塑有张三丰像和“武当山拳师真仙大师神位”牌。张三丰在明永乐年间,由阶州西上岷州(岷县),在岷州居住时间较长。《岷州志》:“在岷县城张三丰寓居杨永吉家中,杨宅在城之西北角,仙人张三丰在杨宅院内,掘得一口井,以柏木为底。后建三丰祠于此井北,并画其像于以奉之。”《岷州志·艺文》中记载:明成祖赠张三丰诏书后,张三丰题写了《题琼花》诗一首:“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

清致不治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漫夸。使欲载回天上去,须从博望供灵槎。”据传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张三丰来到徽州(今陇南的徽县),在徽州境内居住长达10年之久。有一天,他在金莲洞打坐,忽然间,他觉得在此住不下去,有离开此洞的念头,于是他收拾包袱准备离开,即脱下破道袍,研下一砚浓墨,在衲衣上草书诗一首而去。三丰诗曰:“仙洞迢迢不记年,层层诗属依云悬。迥岩亘古真少见,曲径幽谷别有天。

万尤丹露护龙鼎,三花玉芝盈三田。灵山松柏不得老,华池神水常潺潺。东峰晓旭端气合,天地恍惚生金莲。移时回风吹绝壁,变作千崖亦云飞。飘飘仙事去无迹,倒骑白鹿降空碧。美酒秋菊不思返,林烟茫茫日已夕。策杖仍从来路归,怅然何处风尘客。”题诗后,将道袍悬挂于石壁之上,将药葫芦置于洞口香炉案下边,面对清净真人塑像一揖,道声“搅扰!三丰仙界相见!”说罢,飘然而去,不知去向。

在甘州今张掖期间,先是住在甘州卫张指挥家中。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司由庄浪移治甘州,都督宋晟为了供奉真武帝君,建起了一座玄真观,将张三丰移居观中。张三丰在甘州居住10年,成为宋晟及肃王朱瑛的座上客。后来他看到皇室争斗激烈,天下不安定,为远离政治风云,于建文二年(1400年)离开甘州,到了宝鸡金台观隐居。又过几年,约明永乐五年(1407年),皇帝颁御诏书,遍天下州郡,寻访仙人张邋遢。甘州人只知张宗,不知张邋遢是何许人也,后来才知张宗就是张三丰,张三丰就是张邋遢,张三丰离开甘州(张掖)以后,留下了3件宝物:一是张三丰披过的蓑衣,二是药葫芦,三是一张八仙过海图。这些宝物都是当年张三丰用过的生活用品,当地民众视为珍宝留存,为之还修建起了一座三丰真人道观。《甘州县志》和《甘州府志》都有记载。清代张掖举人李善世有诗云:“三物留存胜六符,涛声还涌八仙图。”明太祖、明成祖两代皇帝曾先后数次下诏并遣使臣到处寻找张三丰,张三丰避而不见,不应昭。无奈之下只好由明成祖下特赦宣诏,遣道士张碧云于武当山建立庙宇,后知张三丰羽化其中。明天顺三年,英宗皇帝赠诰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将张三丰遗著《三丰全集》二卷刊刻行世,收入《道藏辑要》书内。明成祖朱棣(1403年—1424年)下《御赐张三丰诏书》原文:“朕久仰真仙,渴念亲承仪范,常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宗高,超乎万有,体会自然,神妙莫测。朕才质疏庸,德行菲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书虔请,措候云车凤驾,惠赏临,以副朕拳拳仰慕之怀。”

明人杨仪在嘉靖十一年(1532年)所撰《高坡异纂》卷上云:“张三丰,……元末居宝鸡金台观,留颂而逝。土民杨轨山买棺敛之。临窆,觉棺中曾动有声,发视之,乃复生。以小鼓一腔留其家,人去秦游蜀,登武当山,时至襄郡间。”世间传有张三丰撰宝鸡晚行诗一首,诗中写道:“倏尔游秦凤,飘然到宝鸡。……结茆聊息足,吾亦老蹯溪。”又有归秦七言诗,云:“自蜀来秦不避秦,西秦久住似秦人。”张三丰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具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

张三丰在秦蜀游历,寓居岷州期间。民间传说张三丰替杨永吉家收麦子,一上午割了30多亩。午饭是糁饭,张三丰径直提起瓦罐,将罐底顶在膝盖上,双手一扳,瓦罐竟翻了个底朝天,他将罐底的糁饭舔净后,又翻了过来。张三丰离开后,当地人按他的模样塑了一个在膝盖卜双手扳翻瓦罐的神像,称他“翻罐罐的张爷”。

自明朝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下诏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以后,但至今无人知晓他是否还活在人世。在遮阳山西溪崖壁上发现有一署名“三峰居士”的题诗喻示,张三丰最后在西溪龙潭羽化成仙了。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