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传奇 > 正文

“铁血柔情”的西北汉子

“铁血柔情”的西北汉子

——记中建三局技术工程师张万实

(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钟贵军 刘佳吉 洪旭)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男人受到黄河的感染和熏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北汉子性格:热情豪爽、干脆麻利、质朴踏实。

张万实,今年29岁,一名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黝黑的脸庞时常挂着灿烂的笑容。工作5年来,他时刻牢记父亲的那句话“干啥事要有啥样”,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了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该平台为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智能顶升模架系统,以下简称“集成平台”)技术专家。“我来自农村,从小就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看着即将建成的东北亚第一高楼——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张万实激动地说。

 

 

潜心钻研成技术专家

2015年4月,他被安排负责项目集成平台的设计工作。对于全国极少数超高层建筑才会用到的“造楼工厂”,许多人都感到陌生。“那个时候,我唯一可以突围的办法就是学习。”他告诉记者,曾多次到其他高端项目实地学习,带着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深入到平台内的每个角落。6个月过去了,他熟练掌握了Midas、SolidWorks等有限元计算软件,完成了集成平台整体结构设计,各类过程设计资料多达100G,而自己瘦了20多斤。“万实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有几次我都睡了两觉醒,他才从项目回到宿舍!”他室友心疼的说道。在集成平台后续各系统的深化设计、安装施工和顶升管理过程中,他总是积极主动、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地推动着整项工作,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历练成了一位集“计算—设计—施工—管理”于一身的集成平台技术专家。

2017年5月19日,568米的T1主塔楼集成平台开始试顶升,在其整体顶升20至70毫米的过程中,支承点监控人员给出了反馈:下支架的承力件和微凸混凝土间的空隙在不断增大,已达到3毫米。顶升时,重达3000多吨的集成平台是依据14个支承点的承力件和混凝土微凸竖向抗剪的原理,将整个平台牢固稳定地挂设在核心筒剪力墙上。对于缺乏相关经验且都是第一次参与集成平台顶升的项目管理人员,收到反馈后有些紧张。此时,大家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张万实。根据微凸支点的构造属性和受力机理,仔细验算承力件对拉杆拉应力的大小,并及时咨询行业内富有经验的技术专家,经过一番准确的计算,张万实给出了答案:“请大家放心,没有问题,按原计划继续顶升!只要混凝土微凸未出现横向裂纹,且承力件和混凝土表面的空隙在6毫米之内均属于正常现象。”经他分析后,大家这才松了口气,最终历时5个小时顺利完成了试顶升工作。

从一个“门外汉”硬是成为了集成平台技术专家,面对大家的赞扬,张万实只是淡淡的说了句:“两年来,我只干了这一件事情,必须要把它做的有模有样。”农村出身的他,始终保持着原有的质朴和踏实,遇到问题不退缩、面对困难不低头,这是他给自己定的原则。

 

 

过程把控铸就精品

沈阳宝能项目所使用的全球首创承载力最大的集成平台,集成各项施工装备于一体,实现全部塔机与平台的一体化爬升,平台整体高度36.6米,挂架立面覆盖4个标准施工层。根据原设计,核心筒结构施工的所有作业人员都要先乘坐施工电梯到集成平台顶部,再向下通过挂架内通道行走至各自的目的地,作业人员要想回到地面,必须也要先爬到平台顶部,再乘坐施工电梯,如此上下行走费时费力,且在平台内材料搬运、垃圾清理等施工极为不便,对此张万实通过BIM软件反复设计和模拟,创新性地提出利用电梯扶柱扩展其功能,做成电梯停靠平台,施工人员可以通过电梯经由该平台快速到达核心筒任何一层,极大地方便了人员通行和材料运输,加快了施工效率,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

为方便对支承点日常检查和最下层承力件拆除周转施工,根据设计,需在每个支承点设置单独的操作通道。但在施工应用中,他发现同一核心筒内的四个支承点的操作通道彼此独立,施工时从一个支点到另一个支点,人员需要先向上爬到通道上部挂架内,再到另一个通道上口向下爬,这样施工效率极低。“如果将同一核心筒内的四个操作通道彼此连接在一起,这样人员不就可以在同层内任意通行,施工起来岂不是更便利?”如此一个不起眼的改进,极大地提升了现场施工效率,赢得现了施工管理人员们的一致好评。

在集成平台应用过程中,张万实严格遵循工业化发展思路,强调最大限度地将制作、拼接工作放到加工厂内完成。在深化设计阶段,他提前设计布料机固定底座、丝杆千斤顶底座和塔吊支撑梁支撑油缸底座等设备的快速固定接口形式,并深化到相应构件的加工中,提前在工厂接焊接固定在相应的平台构件上,避免了在现场加工焊接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也节省了大量工期。

 

 

 

 

 


 

             拼命三郎风雪兼程

2017年1月14日晚7点,第一片内挂架整体吊装时,由于两个临时支座的距离过大,在吊设挂架的扁担梁两端落到支座的一瞬间,扁担梁出现较大变形。天色渐黑,工人着急下班,便将挂架吊到核心筒外悬在空中,等第二天上班后再处理。张万实闻讯,立即赶到现场,“挂架悬吊在核心筒外‘过夜’,遇风后来回摆动,会导致结构严重变形,更会造成塔吊安全事故。”说明重要性后,他提出在核心筒钢板墙上焊两道三角斜撑,来减少扁担梁的自由长度和支座跨度,这一做法简单有效,安全可靠地完成了第一面挂架的挂设任务。

 腊月二十六,在外打拼一年的人们已陆续踏上回家的路途。这天,张万实带领仅剩的8名工人按计划进行集成平台年前最后的安装任务——ZSL2700塔机中部支撑梁安装及调平。对前一天刚刚安装完成的4个支承点标高进行复核时,他发现有两个支承点标高低了6毫米,需要垫设钢板进行调平,所需的两块钢板已经通知供货商按照尺寸切割完成后下午1点前送至现场。天空飘起了雪花,气温已达到零下25℃。这8个最后一批回家工人的车票就在当天晚上,他们想抢在下午两点前完成施工任务,以便回去洗个澡,晚上高高兴兴的启程回家。48吨的中部支撑梁被工人早早地吊起,等待着垫设钢板的到来,然而钢板却直到两点半才送至现场,这时工人将支撑梁吊在相应位子随意放置,没垫平也没定位校正。“师傅们再坚持半个小时,我们今天一定要把支撑梁的水平度调整在3毫米以内,定位好后才能回家,如果现在把问题搁在这里,来年初六塔吊将无法按计划正常安装,会直接影响整个集成平台的施工进度。”“年后再搞吧,我们想回去洗个澡,今天下午要赶火车。再说水平度不就是多了3毫米嘛,塔吊安装应该没问题。”“不行!塔吊支撑梁上四个控制点的水平度必须要控制在3毫米以内,容不得任何马虎。”一阵激烈的“交锋”后,张万实见工人归心似箭,满脸委屈,便亲自攀上30多米高空的支撑梁,亲自将塔吊吊装钢丝绳的四个卸扣依次重新挂设到支撑梁的四个吊耳上……工人见状,便自觉地配合了起来,最终按要求完成了支撑梁的吊装。“说实话,第一次在那么高又那么滑的支撑梁上走动,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害怕。不过想到还有这么多没回家的工友陪伴着自己,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张万实笑着说道。

腊月二十九回家,正月初四上班,一年到头从没回去过的他承载着父母的期盼,本来有半个月的休假,可他只呆了5天。“看到两鬓斑白的父母,其实我蛮想在家多陪陪他们,可是项目开年要将全球房建施工领域最大型号的ZSL2700塔机第一次安装到集成平台上,整个过程中液压系统和安装工序相互穿插又联系紧密,绝不能出现任何疏忽,否则会造成安装进度滞后和塔机安全隐患。”张万实补充道:“我要是不在现场,心里总会觉得不踏实,只有亲自查看了才会放心。”原计划农历四月份举办婚礼,可那段时间正值集成平台安装的关键时刻,他便把婚期推迟到了年底。“多亏我的未婚妻及双方家人的理解支持,使我能够安心工作。”他感激地说道。

踏实做事,追求完美,从源头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张万实作为建筑人的标准。在他看来,集成平台不仅是工作梦想,更是亲人,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从“门外汉”到技术专家,张万实以梦为马,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精神,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风雪兼程,砥砺前行。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