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甘肃 > 正文

【三年决战奔小康】甘肃古浪:众志扶贫 戈壁成“城”

原标题:【三年决战奔小康】众志扶贫戈壁成“城” ——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一线观察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民新村。每日甘肃网记者 董文龙

古浪县绿洲初级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训练。本报记者 吕亚龙

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民新村街景。本报记者吕亚龙

古浪县向北5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塔吊林立、桩基轰鸣,崭新的楼房正拔地而起。

无人机俯瞰四周,一幅以笔直的道路为轴、整齐的居住小区为骨架,有层次、有生机的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这里是黄花滩,曾经是一片戈壁荒滩。

过去5年,作为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古浪县通过景电二期古浪灌区就近节约水量开发黄花滩8.62万亩闲置土地,集中优势兵力让南部山区3.8万贫困群众搬迁至此,住瓦房、行好路。

如何让走出大山的更多困难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从而实现精准脱贫,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案头的一道难题。

面对贫困,古浪县举全县之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14年至2017年,全县累计减贫11.08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3.66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0.47%。

记者 张斌强 伏润之

3月上旬,记者在黄花滩正在建设的绿洲小城镇看到,这里不但基础设施建设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在稳定的产业支撑,教育、健康扶贫等诸多方面亮点频出;不但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更扶持他们“改穷业”“换穷貌”,在用“绣花”的功夫提高精准扶贫质量、着力打造扶贫“升级版”的同时,正在交出一份充满希望的脱贫攻坚新答卷。

搬下大山改穷业,产业筑就“后防线”

今年3月,古浪县黄花滩五道沟的日光温室里,辣椒、西红柿等农作物繁茂生长,让这条沙漠沟壑有史以来头一次有了春的味道。

去年,在这片广袤的戈壁滩上,古浪县以钉钉子的精神建设了2000多座日光温室。这些,是即将搬迁到绿洲小城镇等地移民群众的脱贫产业。

此时,陶自旺的日光温室里,辣椒一片翠绿,去年入冬以来,辣椒价格持续上涨,让他笑得合不拢嘴。然而,他并不是这座温室真正的主人。

陶自旺告诉记者,包括这座日光温室在内,他一共在五道沟流转了230座温室,集中连片种植辣椒。“这些日光温室的主人还在山里没有搬下来,日光温室就如同他们入股,每座温室每年分红3000元。”

这是古浪县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攻坚的新举措。

过去,搬迁下山的困难群众接受新产业的程度不尽相同,“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

五道沟众多日光温室的主人遍布全县,如何让产业发挥应有的作用?

压力面前,古浪县突破常规,一场扶贫产业战役就此打响。一方面提早谋划建设,群众还未搬迁时日光温室已经全部竣工;另一方面,不能让珍贵的产业资源闲置,成立了10多个产业合作社,统一种植经营,发展蔬菜产业,群众把日光温室作为资产,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合作社按照每座日光温室每年最低3000元的标准向入股农户分红,带动移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共同致富。目前,已有823户贫困户将自己在五道沟日光温室产业园区修建的823座日光温室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于今年2月12日兑付以棚入股823户贫困户分红资金246.9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对此,党的十九大代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深有感触。

去年,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胡中山,一从北京回来就脱下西装,穿上运动鞋扎进五道沟。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只有超常规的举措、细致入微的行动,才能实现目标任务;只有让农民行动起来,自主发展产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胡中山说。

把日光温室入股到合作社,贫困群众不但能够分红,更能为将来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位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一年种植蔬菜需要改良土壤,每座日光温室仅土壤排碱一项就花费了200多元。“经过一到两年的土壤改良,将来贫困群众自己种植时省事省力。”

记者在五道沟地头看到,不时有携带劳动工具的农民在日光温室内穿梭。

胡中山说,他们是下山的农民,却又都是“产业工人”。“我们首先让贫困户的日光温室入股,有收益;其次,针对山区群众不会种日光温室的普遍现象,我们发动群众在合作社打工,既有工资收益还能学习种植技术,为他们将来自我发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徐国兰家原本在黑松驿镇萱麻河村,2017年春节搬迁到黄花滩。由于贫困,她家下山时并没有申请政府补贴的日光温室,在她看来,山里10多亩旱地一年收入才几千元,靠一两座日光温室怎么可能脱贫?

如今,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后,徐国兰在日光温室里打工,每天有80元钱的收入。同时,她对农业生产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们在山里种辣椒春天播种9月份才能收,温室里3个月就能摘不说,价格还好得很,今年一座棚4个月就卖了16000元。”

“我已经申请了一座日光温室,再不能单靠力气吃饭了。”徐国兰充满期望地说,“我打算用一年时间学会种植温室,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目前在五道沟,有超过400名下山的贫困群众正在一边赚钱一边学习,春节前,合作社为他们支付工资超过120万元。

按理说,日光温室建好了,产业跟上了,胡中山肩上的担子该小了,但记者却时常发现他眉头紧锁。

问及原因,这位黝黑清瘦的老人望着绵延起伏的日光温室说:“这还不够,现在合作社推行订单农业,不愁销路。将来群众自己种植时,销路是个大问题。”

胡中山说,过些日子他们要去山东和北京对接蔬菜收购商,争取今年入驻一到两家企业,提前解决销售瓶颈。

“改变山区群众生产种植习惯需要过程,但我们不能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一定要做在前面,群众脱贫才真的有希望。” 

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把最好的医疗教育放在移民区

3月7日一大早,住在黄花滩的郭福老人骑着电动车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来到了古浪县人民医院医联体绿洲医院。他此行的目的是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困扰自己10多年的骨关节炎。

记者看到,这座位于新建移民区——绿洲小城镇附近的现代化医院总高3层,无论是就医环境,还是医疗设施,都丝毫不逊色于县级医院。

古浪县卫计局局长杨万祥介绍,这座医院今年2月才开始运营,总投资5500万元,设备投资2000多万元,整合了附近3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资源,拥有8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能够开展内、外、妇、儿等常规诊疗项目和疑难危重病例诊治,是全县最大的乡镇综合医院。如此大力度整合医疗资源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及周边乡镇15万多群众的就医提供坚强保障。

跟随郭福老人,记者进入门诊大楼。中医熏蒸室内具备古浪县最先进的治疗设备,超短波治疗室里患者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治疗上肢和腿部疾病,针灸室里更是挤满了人。

风湿骨病科主任张恒告诉记者,这个科室光设备就花了200多万元。

这么大笔的投入在一所乡镇医院绝非“漫无目的”。张恒说:“我们事先调查发现,很多山区来的群众患有严重的骨关节疾病,有些甚至骨关节变形才来就医,这是就医难造成的。因此,我们选择引进最好的治疗骨关节病、风湿的设备,力求让移民群众享受到跟城里一样的医疗服务。”

说话间,郭福老人的腿上已经扎上了干针。他告诉记者,过去看病套个骡车下山一个小时,再坐班车去县城,路上至少3个多小时。“和我一样,山里人都有个习惯,病得下不了床才知道找大夫,很多小病耽搁成大病。”

“现在好了,几分钟能到医院,环境好、大夫认真,而且先住院后交费,‘起付线’才300多元,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早点搬下来说不定我的病早都治好了。”躺在干净的病床上,郭福缓缓说道。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以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扶贫途中的“绊脚石”“拦路虎”。

斗赢“病魔”,才能拔掉“穷根”。值得欣喜的是,绿洲医院不但硬件一流,软实力也毫不逊色。院长黄瑛元表示,为了不让群众因健康问题吃亏,绿洲医院专门从古浪县人民医院抽调23名骨干医务人员,全力以赴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据统计,绿洲医院运营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接收住院患者260人次,门诊患者2500多人次,这组数字是普通乡镇卫生院一年的接诊量。

绿洲医院一街之隔,传来琅琅读书声。

闻声而去,一所规划美观大方的学校就在眼前——这是绿洲中学。

步入校门,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标准的足球场、人工草坪、风雨操场、礼堂、国学馆……一应俱全,这所位于戈壁滩上的初级中学基础设施完全不输任何一个职业学院。据悉,这所学校总投资近1亿元,占古浪县2017年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0%,按照容纳学生2000人规模建设,确保下山群众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另一种改变与希望。

这所学校教育的基础始终围绕这两个字——接轨。让山区的孩子与现代文明接轨、与自信接轨,从而彻底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贫困的面貌。

每一间宿舍都干净整洁;晚饭时间,孩子们会自觉排队进入食堂,整个吃饭过程中没有一丝喧哗;每一个孩子都恪守文明、礼貌、友爱的守则。

校长邸光琦说,山区来的孩子很朴实,但现代社会应该遵守的法则对他们而言还很陌生,我们试图改变孩子,再让孩子改变家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改变很明显,比如不乱丢垃圾这件小事,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会受到教育。去年年底家长会结束后,遍地垃圾。前几天再开,操场上连一根烟蒂都没有。”

吕世阳今年只有15岁,家在横梁乡的山里。他告诉记者,小的时候自己要和姐姐去地里帮家里人挖土豆,一天下来手都磨出水泡了。

很明显,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伙食好,6个人一间宿舍,干净卫生。我父亲也开始打工,据说给人刷墙比种地赚的钱还多。”

他还兴奋地给记者指了指:“远处就是我的新家,那是楼房。”

科学谋划拔穷根,转变思路天地宽

顺着吕世阳手指的方向,就是正在建设的绿洲小城镇,灰白相间的楼房格外醒目,这里即将入住近2万山区群众。

站在A10号楼601户90平方米的新房里,50岁的马吉春还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新家。从他记事起,就住在横梁村山上的土坯房里。

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就学难、产业发展难,这些困难始终让很多和马吉春一样的山里人感到迷茫。

古浪南部山区,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恶劣。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南部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古浪县严格按照中央、省委推进移民搬迁的决策部署和武威市委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的要求,坚持县级领导包村包组推进移民搬迁拔穷根责任制,坚定不移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截至2017年底,已开工建设黄花滩移民区12个移民点和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2017年度,经市县验收和省直行业部门比对反馈,全县减贫3919户1.64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3.66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0.47%。

在如此庞大的精准扶贫工程背后,是政策与资金构筑的坚实保障。据统计,绿洲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14.11亿元。面对财政困难,无力支撑这项艰巨工程的实际,古浪县委、县政府从2011年开始,在积极争取省、市项目支持的同时,对发改部门的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部门的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和资金性质、投资方向、管理部门、管理程序、管理办法“五不变”的原则,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凡是和扶贫开发有关联、靠得上的项目,都集中向移民搬迁工程倾斜,集中用于移民搬迁工程建设,着力放大资金集约效应,切实解决了移民搬迁工程“钱从哪里来”的关键问题。

马吉春无疑是这些政策红利的受益者,90平方米的楼房,自己只需要交1万元即可入住。随之而来的,是他家生活方式的改变。

“过去在山里,就在除草喂羊中度过每一天,根本不会寻思打工赚钱。”马吉春说,但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孩子上不到好的学校最让他感到头疼。

如今,他和城里人一样,每天早上7:00起床做早饭,然后送孩子去几百米外的学校读书,8:30准时去上班。“我暂时找了一份工地小工的工作,一天工资100元,等日子过顺了我学点手艺,现在一个有手艺的大工一天能赚200多元。”

61岁的张仁堂也在今年春节后从横梁乡的山区搬迁下来,住在一套100平方米的楼房里。

他自豪地带着记者参观着自己的“三室一厅”:喝着自来水,冬天有地暖,厕所用水冲……张仁堂的日光温室入股给合作社,前不久刚刚拿到3000元的分红。

透过窗户,他指了指对面笔直的马路:出门方便,有医院有学校,楼下就有小卖部,党的政策真的让我们山里人感激、感动!

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山里人原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的人主动寻求打工的出路,有的人学习现代种植方式发展日光温室,也有人做起了小生意开起了出租车……他们不再单纯地在土地上做文章,而是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

就在楼下,一阵叫卖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随着绿洲小城镇入住的群众越来越多,寻见商机的群众开始做起了蔬菜零售生意,吴万龙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之前自己在山里种旱地,一年只能收个种子钱。如今开着电动三轮车卖菜,一天毛收入最高能达到400多元钱。

姚国涛患有小儿麻痹,行动不便。他的转变是,开了一间小超市,不但货物齐全还可以刷支付宝和微信。

当地一位老者感慨地说:古浪县扶贫必须记住两个节点,上世纪90年代景电二期工程让大靖等乡镇饮上了黄河水;第二个就是易地扶贫搬迁,这将彻底改变南部山区困难群众的生活。

不远处,祁连雪山巍峨耸立。

眼前,一座充满希望的新城正在成长;脱贫致富奔小康,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