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手机应用过度索取权限 用户如何摆脱“越界”侵权?

核心观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用户对手机软件的应用体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相关企业必须约束自身行为,合理参与行业竞争。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出台长效的监管措施,以重建市场信心,还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2019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显示,在目前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中,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其中申请了与业务无关的拨打电话权限的App数量占比超过30%;每款应用平均收集20项个人信息和设备信息,包括社交、出行、招聘、办公、影音等;大量App存在探测其他App或读写用户设备文件等异常行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手机用户在使用应用软件时,几乎都需要注册账号,并会被索取定位、访问设备照片、访问手机通讯录等权限,如果选择“拒绝”,则可能意味着无法正常使用,有些APPApp甚至存在“不同意授权会闪退”等情况。由于信息不对称、要用就没得选,加上怕麻烦,用户往往不会详细阅读提示,而是直接“允许”授予App相关权限。但也正因此,个人信息陷入了被商家“盯上”的风险。

大数据时代,亿万级的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是重要数据,而这些用户带来的巨大流量更是互联网商家最为看重的资源。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互联网商家在想法设法挖掘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独特优势,对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而索取用户权限、收集用户信息便是大数据应用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手段。自由是有边界的,应用软件在索取用户信息和手机权限时,若超过了法定范围,将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不过,有设计人士透露,“其实有不少App在制作时,源代码是复制其他App的,有时不需要的权限也这样一股脑儿复制过去了,并非是App自己想要多收集。”

一方面,用户在被要求授权时“无法拒绝”;另一方面,手机应用软件设计者也缺少自律,轻易将权限设置为“默认需要”。这样一来,过度索取权限便成为了行业的“潜规则”。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强有力的惩戒,手机应用的侵权成本几乎为零,这无疑将给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无论如何,手机应用厂商在开发软件功能和设定所需权限时,应当做出更为合理的方案。比如像“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手机软件,仅需获取“地理位置”即可达到业务目的,应避免索取相机、麦克风、通讯录等更多使用权限。如果动辄向用户索取这些明显与其业务功能定位不符的权限,那便是过度索取权限,必须“悬崖勒马”。当然,用户本身也要慎之又慎,谨防由于一时粗心而遭到“越界”侵权。此外,在遭遇过度索取权限特别是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用户也要及时“发声”,向监管部门投诉或诉诸法律途径,寻求合理赔偿。

2019年以来,有关部门针对移动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互联网网站安全等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正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我国网络安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用户对手机软件的应用体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相关企业必须约束自身行为,合理参与行业竞争。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出台长效的监管措施,以重建市场信心,还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APP窥探隐私行为需要各方“较真儿”

     希冀更多行业领域监管APP上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