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换脸”App刷屏朋友圈 监管当与时俱进

新闻背景:

这几天,一款名为“ZAO”的“换脸”App刷屏朋友圈。大量用户使用这款App上传自拍照片,将自己“变成”影视片的主角,并将这些“改头换面”过的视频片段上传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引发“病毒式”传播。在软件火爆传播之余,也有用户在社交媒体表达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警惕AI“换脸”打开“潘多拉魔盒”

从过去的PS到视频合成再到更为逼真的AI“换脸”,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实现过去不敢想或者敢想却不能做的事。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向未可知的第三方交出更多的“自己”,从过去的电话号码等,到现在的脸部信息,这之中到底会存在怎样的风险,人们是否又是在牺牲个人隐私换娱乐,已经成为必须直面的议题。

众所周知,巨型网络平台掌握了数以亿计的巨量用户信息,如果用户上传信息后即意味着失去自己信息的所有权,则其后续的权益都将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基础都将被瓦解。很明显,“ZAO”用户协议最初的版本,意味着消费者不只是要上传自己的信息,而是要把信息的使用权乃至所有权都一并交给平台。若这样的条款成立,恐怕将彻底改写个人信息所有权以及隐私权,它打开的或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详细】

一些互联网企业以提供服务为名,违法过度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ZAO”不但公开收集公民个人信息,而且还在协议中提出“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这种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令人震惊,同时,也对立法规范企业收集公民个人信息,依法遏制企业过度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冲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详细】

“换脸”协议暴露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短板

尽管我们不知道这款“换脸”App的目的到底是游戏,还是以游戏为诱饵,钓取别人的个人信息,但是我们知道,这一明显违法的协议对我国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提出了新的挑战。公民个人信息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姓名、住址、电话、工作单位、财产状况等物理信息,还包括个人的生物信息。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虹膜技术、指纹、DNA等一些个人生物信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完善相关法律,依法保护公民的生物信息必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既然收集了用户的个人信息,企业就要承担保护信息的义务,而不是像“ZAO”App协议中所说的,不但不保护,还有权对信息转授和再许可。我国法律明确禁止企业滥用公民个人信息,对“ZAO”利用违法协议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有关部门应依法予以查处,不能让企业的违法行为披上用户“自愿”的外衣大行其道。【详细】

虽然目前该App已经修改了用户协议中过度使用“肖像权”的内容,但这并不能解决它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换句话说,能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不是通过用户协议来实现的,用户协议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问题是用户协议如何落实。用户数据的使用方式和保护方式,也非常重要。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很可能会出现数据被非法使用并对消费者产生更多次生灾害的情况。此外,随着平台用户和数据的增多,平台网络安全措施是否足以应对用户激增以后产生的管理风险,也是一个问题。【详细】

正视“ZAO”背后的社会管理难题

刚上线的“换脸”软件“ZAO”一夜爆红,同时也带来很多争议。除容易想到的版权、肖像权问题之外,还引发人们对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而隐私和个人数据安全出问题的话,又会产生社会管理问题。刚开始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它对用户产生的影响,而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又可能对第三方产生大规模侵权,并引发更多的社会管理问题。

像“ZAO”这类App很容易产生深度伪造(deepfake)的现象,以假乱真的视频、音频挑战了公众“眼见为实”认知,也挑战着现有社会管理的基础。从这个软件使用的情况来看,如果不严格限定其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它完全有可能为各种各样的违法者提供技术上的便利,并给政府的有效监管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通过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真履行,“ZAO”所引发的担忧,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从根本上解决的。将新技术真正纳入到法治、人文、伦理的框架内,是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详细】

人脸是重要的生物信息,需时刻高悬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的达摩克斯剑。如果人脸图像数据泄露,“换脸”技术被不法分子使用,带来麻烦和危险不可估量。先进技术手段下的“一键换脸”虽好玩,但应及时把从事相关业务的App纳入监管轨道,不可任性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用户隐私,督促App规范经营,防止用技术作恶,法律还需“道高一丈”。【详细】

微言大义:

@国产铜先生:这软件就是奔着获取用户面部信息去的!

@小甜团子__:用隐私去换取假想的满足?

@女孩already:上传的照片怎么删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换脸”App的意外走红,从一个侧面再次暴露出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短板和难题。用户猎奇或有情可原,监管失位则难辞其咎。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立法者和执法者更当与时俱进。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