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务 > 企业 > 正文

国家知识产权局:强化解决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两弱两难”问题

——访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讯 (记者 苏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之间进行全球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企业在海外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与摩擦愈加复杂,维权需求愈加强烈。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 “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论坛”上,很多重量级嘉宾为企业支招。论坛结束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接受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   维权服务更接地气 构建形成“一平台一中心”服务架构   记者: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要求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便利企业海外维权。请问,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便利企业海外维权方面有何举措?   张志成: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知识产权纠纷的频率呈明显上升态势,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国家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相关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在维权服务方面,着力构建形成“一平台一中心”的服务架构。   “一平台”是指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旨在强化信息供给,解决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信息获取难的问题。   自2015年起建设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并推出微信公众号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实务指引、服务机构等基础信息。   目前汇集1400余部各国或地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20余个国家知识产权环境概览,提供350多家涉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目前,   “智南针”上线了资源查询微信小程序和海外知识产权专家在线答疑微信小程序,进一步强化了服务的便捷性。   “一中心”是指我们联合贸促会共同推动成立了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旨在加强维权指导服务,解决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经验少的问题。7月10日,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正式成立。   这次年会上,指导中心业务启动试运行,公众可以通过窗口、电话、网络平台三种渠道提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咨询和服务申请。   在国际合作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密切与各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沟通合作,牵头签署并推动落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共同倡议》及《合作措施》。2018年,首批中国有效发明专利在柬埔寨登记生效,中国发明专利审查结果得到老挝认可。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伙伴增加到28个。   除此之外,智南针平台与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专业律师事务所合作为创新主体编制发布了美国、日本、巴西、印度、西班牙、加拿大等多国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实务指引。目前,指导中心征集各国知识产权专家的工作也已经正式启动。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支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维权,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推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在海外得到切实有效保护。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及时发现企业“两弱两难”问题   记者: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面临哪些问题?有何应对措施?   张志成:前段时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期间,我们分赴北京、广东和浙江等地深入调研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相关工作。   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企业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呈多发易发趋势,企业海外维权面临“两弱两难”的问题:   “两弱”,一是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意识弱,中小创新型企业对产品或品牌缺乏保护意识,走向国际市场缺乏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往往是遇到麻烦、碰到问题才发现知识产权重要。另一个是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弱,一些中小企业甚至许多技术领跑行业的独角兽企业,知识产权投入不足,缺少可用的权利积累和有效的保护机制,有些技术创新型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人员,一旦遇到纠纷便束手无策,完全不知如何应对。   “两难”,一是寻找资源难,知识产权专业性强,且具有地域特色,各国的制度有所区别,在海外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需要了解熟悉当地的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并获得当地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很多企业对这些资源关注和积累较少,往往是遇到问题后临时启动相关工作。另一个是维权过程难,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成本高、周期长,语言、交通等因素也会增加更多的成本,很多企业因此遇到纠纷后便望而却步,放弃维护自身权益,即便实力较强的大企业也表示疲于应对。   除此之外,调研还发现,随着中国企业国际贸易的深度发展,一些新问题凸显出来。例如,中国企业商标在一些国家被抢注,产品被非法仿制;企业商业秘密流失等,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等等。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持续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并推动平台向地方延伸,加大平台的推广力度;探索建设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让海外纠纷应对指导服务持续下沉和延展,惠及更多企业。同时,加强面向企业和服务机构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培训,强化海外展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和纠纷应对指导。   指导中心:维权“服务器”/规则“扩音器”/能力“助推器”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有关情况?   张志成: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企业国际化发展中遭遇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明显增多。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旨在聚焦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存在的难点和痛点,构建国家层面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与协助机制,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防控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   成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是因时之需、因需而立,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承载着我国广大国际化发展企业的殷切期望。指导中心既要做企业海外维权的“服务器”,也要做海外规则的“扩音器”,还要做企业国际化发展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助推器”,推动更多中国企业了解、尊重和运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规则,提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   现在,指导中心业务正式启动试运行,在中国境内合法注册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合法登记的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即日起可以通过“智南针网”海外信息平台或指导中心窗口提交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申请,符合要求的申请将在5-20个工作日内获得公益咨询或指导意见。   推动知识产权的“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   记者: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请您结合自身从事的工作,谈谈您感受到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变化?   张志成: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制度发明或创新发明,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对专利商标制度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并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建立起完整、现代的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也极大地释放了创新者的创新活力。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我们都记得一些知名的品牌和产品,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的消费者都会选择像过去很知名的比如“长城风雨衣”“长城风扇”“上海牌轿车”“上海牌手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历史的记忆,实际就是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的一个生动展现。另外,专利制度的施行对于改革开放之初释放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专利法》颁布的时候,发布《专利法》全文的报纸据说被一抢而空,科技工作者奔走相告。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变成知识产权的大国,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全社会公认的,也是世界公认的。   就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满意度而言,近几年快速提升,已经从60分区间提升到75分以上的区间,社会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果来看,我们也是唯一进入创新型经济体前20名的唯一中等收入国家,而且每年位次都在上升,这些可以说都是知识产权事业取得的成效。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立创新型国家。这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知识产权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构建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追求品质,追求品质不能没有品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当前企业竞争更多聚焦在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服务,在这方面专利制度就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版权保护的多种作品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展现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独立性,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能够向全球来推广中国品牌、中国产品。   作为一个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充满了自豪感,同时也深感未来发展的任务还非常重。当前,企业面临着许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问题。还有些企业的意识、能力还比较薄弱,获得相关资源支持、获得有效的权利保护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的工作格局,推动知识产权的“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也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部署。   我们要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新起点,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各项部署。展望未来,重任在肩,豪情满怀。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