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雪中送炭的同时擦亮“中国制造”品牌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调研,了解港口和园区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这为全国上下传递了鲜明信号——在坚持依法科学防控疫情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之下,中国复工复产的进程直接关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制造”责任重大,也面临进一步转型升级。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全世界从对21世纪“新十年”的美好憧憬中惊醒,切换到前所未有的“战时模式”。作为最先受到疫情袭击的国家,中国打出了一套防控组合拳:湖北坚决封城,解放军和各省市争先驰援,企业停工停产,全民居家防护……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后,取得了“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的阶段性胜利。但来不及喘口气、歇歇脚,我们就要着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以时间坐标来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今年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我们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任务之重可见一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发展引擎加速重启,让复工复产跑出加速度,我们才能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当前,中国“战疫”迎来曙光,但世界许多国家仍处在至暗时刻,面临着医护人员告急、防护物资短缺等困境。危急关头,中国被寄予厚望,这不仅在于我们先行探索出了一套抗疫经验,更在于中国是制造大国,是许多国家补给防疫物资的希望所在。就拿呼吸机来说,中国产能本就占据全球的五分之一,如今的情势让“中国制造”的分量更重。面对暴增的国际意向订单,许多生产企业正在三班倒,甚至把部分研发人员派上了生产线。可见,全球同此凉热,人类命运与共。作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锚,中国全力恢复生产,才能源源不断地给艰困之中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

若不是这样一场“极限测试”,一些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制造”的核心优势和世界意义。必须看到,在天灾人祸、政治博弈等变量面前,世界供应链依然脆弱,一个大国必须手握自给自足的底牌,才能避免危急时刻处处受困。放在往日,谁能想到一只口罩会成为“硬通货”。而制造口罩,依赖于化工、机械、医药等产业链的相互耦合。一旦猛踩生产的油门,需要协调的资源体量相当巨大。但中国的相关生产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跟上需求井喷,靠的就是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上汽通用五菱仅用76小时就自主生产出全自动化口罩机,中国石化12天建起一座制造口罩原料熔喷布的生产厂……一个个跨界“救火”的案例,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比较优势的生动说明。

疫情之下,“中国制造”在世界扮演着雪中送炭的角色。但换一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一次自我证明、自我提升的机会?我们已经通过强大的抗压应变能力证明了“中国制造”的深厚积累,下一步则要通过相关产品证明“中国制造”的过硬品质。这些年,中国虽然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产品却往往被贴上“低质”标签,其中固然有偏见成分,但也要求我们反求诸己,加速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如今,全世界集中大批量地从中国采购防疫物资,相当于一次“中国制造”的高强度曝光。我们要以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丁是丁卯是卯、保质保量地抓好生产,要让一件件防护服、一个个检测盒成为一张张中国名片,成为“中国制造”实力的证明。同时,这也将是对中国制造业的一次全面“体检”和鞭策。比如,中国呼吸机产能难以再上层楼的原因之一,在于核心零部件需要进口。不满足于开足马力生产本身,抓紧时间、补齐短板、提高技术含量,“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才能更加闪亮。

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本就处在一个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十字路口。正如许多观察者所言,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并推动全球制造格局调整,顺应大势、提升自我,中国发展与“中国制造”才能开辟更为开阔的新境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