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以疫情防控为契机 唤醒公众文明共识

新闻背景: 

3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提交二审,草案二次审议稿增加了与疫情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包括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内容。

让文明行为成为公民价值认同 

往年,大部分人没有戴口罩的习惯。有些人虽然戴了,但要么隔几分钟就要拉下来透透气,要么方法不正确,导致口罩内层沾染病原体,戴了等于不戴。至于洗手、通风等措施,也是时松时紧。如今为防范疫情,人们一则普遍戴口罩、少聚集,减少了病毒扩散机会;二则勤洗手、常消毒,降低了病毒存活几率。从不以为意到严格执行,防护手段扎实升级,感冒病毒的可乘之机自然大大减少。【详细】

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行为,既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内之义,是合格公民日常行为规范基本遵循,又是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经过实战检验的宝贵经验。要不要发扬光大和倡导践行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其真正成为公民价值认同和内生自觉。【详细】

以法条形式助推文明行动

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社会的防护意识空前高涨,人们的卫生习惯得以重塑,新的行为惯性正在形成。其实,勤洗手、多通风、流感季戴口罩等,并没有多么麻烦费劲,且几乎人人可为,属于以低付出带来高收益之事。日前,《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进入二审,就特地增加了疫情相关的文明要求: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以法条形式助推文明行动,释放出强烈信号:延续好的卫生习惯,不只是自己个人的事,对全社会同样意义很大。【详细】

很多人建议,在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应该延续下去,比如“流感须戴口罩”、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在非典期间,也是被许多人建议的,可时隔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仅仅需要宣传,需要道德层面的提倡,更需要法律层面的规定和执行。比如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文明习惯,如果不对餐饮企业进行规定,加以考核,餐饮企业也未必就会坚持下去。当餐饮企业依规定执行,消费者也会从不习惯到习惯,也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详细】 

固化文明行为,还需每个人积极配合

结合反思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从规范文明行为角度在地方立法层面“该出手时就出手”,有的放矢作出相应制度安排和法律规定,既是推进法治进步的现实举措,更是助力文明演进的务实步骤。作如是观,制度固化长效文明行为是最好的抗疫总结,值得各地效法借鉴向“北”看齐。【详细】

不是所有被赞许的文明习惯都会被人人遵守的,也不是所有的文明习惯都会被每一个人遵守的。文明素养的提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也不可能因为一场疫情,文明习惯就养成了。疫情只不过是一次考试,考出了存在的不足。以后就是亡羊补牢的问题了。不管是“流感须戴口罩”,还是用餐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有法律规定是第一步,还需要每一个人积极配合,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大家的健康。养成文明习惯,人人受益。【详细】

微言大义: 

@离饼出走的钟馅馅:挺好的,建议全国推广。

@一聲聲:加大执行力度才会有效果。

@沉睡吖:还要控制口罩价格。

@雯雯起舞:我平时感冒咳嗽都会戴口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疫情发生之前,许多不文明行为之所以习以为常,是因为缺乏强有力、常态化的制度监管。如今,“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患有流感时佩戴口罩”被纳入法律法规,让文明行为逐渐成为“自觉”,法律已经迈出第一步。这也提醒我们,不妨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尽快革除陋习,唤醒文明共识,提升文明素养。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