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餐饮企业急涨价 网友:你可以涨,我可以不去!

新闻背景: 

国内疫情形势向好,餐饮企业陆续“开灶”。不过,与疫情前相比,部分餐饮门店悄悄上调了菜品价格,其中海底捞的提价行为尤其惹人注目。据媒体报道,4月5日起,海底捞北京门店开放堂食,菜品涨价6%。一名网友对其菜价变化的描述更为直观:“血旺半份从16元涨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米饭7块钱一碗……” 

餐饮企业“报复性涨价”自砸“口碑” 

将海底捞菜品的价格与超市食材的售价对比,价格上涨得无疑有些“夸张”。即便跟疫情之前的菜品价格对比,也有大幅上涨。从这个角度看,海底捞确有“报复性涨价”的嫌疑。无怪乎网友批评海底捞趁疫情“割韭菜”“砸口碑”。【详细】

面对疫情,不单是企业实体,整个社会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店铺关门歇业,民众禁足家中,经济社会陷入几乎完全停滞的状态,你经济实体固然背负因门面房租、资金、产品积压的成本压力,而百姓也会因经济活动的停滞造成家庭收入的减少。可以说,大家都不容易,大家都蒙受损失。餐饮巨头复工复产伊始,就迫不及待地祭起提价、涨价的手段,无异于让消费者的经济压力“雪上加霜”,这绝非危言耸听。【详细】

涨价不应是餐饮企业复工复产的第一选择 

渐渐恢复生复产的商户,本当怀感恩之心,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更为优质的服务,赢取消费者的回归,重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重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齿唇相依、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不成想,商户元气尚未完全恢复,消费者信心还未完全建立,商户就急着调整价格,增加消费者消费成本,以转嫁实体经济压力,这不仅很低级、太赤裸,也不应该是餐饮巨头复工复产的第一选择。

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有着更多的消费选择,也有更强的消费理性。若商户无视公众的消费心理、实际利益,实施赤裸裸的、转嫁经济压力式的涨价,必然会激起部分消费者的反感,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必然是:商户得不偿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详细】

为了捞回损失,饭馆各显神通,涨价已成普遍趋势。虽然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但涨价也非餐饮业唯一出路。首先,面对受到重创的餐饮行业,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多项政策,通过对行业企业加强信贷、减免税费、免交缓交社保等方式,缓解行业压力;多家银行雪中送炭,向餐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解其燃眉之急。这些金融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餐饮企业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有利于寻求餐饮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双赢。【详细】

餐饮业要自救需瞄准消费者新需求

当务之急,不是批评商家“报复性涨价”,不能与群众“共克时艰”,而是防止商家陷入“涨价死,不涨价也死”的恶性循环。商家涨价太高,容易浇灭消费热情,没有经营收入,只能关门歇业;不涨价则亏本经营,难以持久,最终也只能关门歇业。相关部门应当尽快梳理涨价背后的逻辑,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帮助商家缓解经营压力,避免产生消费者与商家“双输”的局面。【详细】

最根本的,餐饮业还是瞄准消费者新的需求。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就餐习惯,其实也给餐饮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才是餐企应对疫情的正确方式。比如有的餐企顺应“零接触餐饮配送”新消费趋势,上马新品外卖、半成品出售、原材料配送等业务,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升级。这些自救方式,比涨价更受消费者欢迎,在捞损失的同时,也捞了一把人气。【详细】

微言大义:

@宝藏男女:本来疫情严重时就不能出门挣钱,现在啥东西还都涨价,作为消费者我肯定是不会去了。

@Fuma2019:这可能是关门前的最后一搏。

@兔兔独角仙:涨价能理解,这几个月没有营业收入还得交各种费用,做生意好难。

@可可豆粥:你可以涨,我也可以不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疫情发生以来,餐饮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复工复产后,餐饮企业的部分自救行为可以理解。不过堂食刚刚放开就涨价,且涨幅较大,消费者难免一时无法接受。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品牌形象尤为重要,要想长远地发展下去,关键还是要瞄准消费者的新需求,建立更好的盈利模式,以高品质服务赢得消费者的“口碑”。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