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伏羲 > 正文

宗庙祭祖

文/李宁民

我国祭祀伏羲氏,从秦时就已开始。历朝历代相延成习,从未间断。

天水祭祀伏羲氏的活动是伴随着伏羲庙的创建而进行的,目前能看到的史料是北宋太平兴国初年,于三阳川蜗牛堡(今卦台山)创建伏羲庙后便开展了有一定礼仪的祭祀活动。随着元明清及近现代的发展,目前天水伏羲庙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官方祭祀伏羲活动。

祭祖史要

史载,历史上祭祀伏羲自秦人始。

约2800年前,秦文公十(前756)年设鄜畤,即为祭祀伏羲而专设之祠。秦宣公四(前672)年“设密畤于渭南,祭青帝”,“用三百牢于畤,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灾”。

秦统一全国之前,共设八畤以天神,专祭伏羲之畤有两处,其地点都在今陕西关中一带。可见发迹于天水,在关中正在发展壮大的秦人对伏羲氏非常敬仰的。

西汉末,王莽以五行说认为,太皞是春帝,句芒市春神,相配而祀。东汉明帝时,立春之日祭青帝(伏羲)和句芒。之后,伏羲作为三皇之首,历朝举祀成习。

祭祖时间

秦人祭祀伏羲氏的时间未言明。西汉祭祀时间在春天。唐玄宗天宝(747)六年,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和秋季九月九祭祀三皇。金、元两代天水卦台山伏羲庙也依次祭祀。明初承袭元制,后来将祭祀时间改为仲春、仲秋,即二月和八月。天水卦台山伏羲庙与秦州伏羲庙祭祀时间也随之改为每年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清代京师祭祀三皇,沿袭明代,后日渐转衰,时间也发生了变化。民间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日是伏羲氏的诞辰日,因而秦州伏羲庙的祭祀伏羲氏的时间就确定为农历正月十六日,而卦台山伏羲庙的祭祀时间为正月十五和二月十五日,一年两度。民国时期沿袭清朝习俗,仍为每年正月十六日。

1988年,时值龙年,传农历五月十三日是龙的生日。伏羲氏以蛇、龙为图腾崇拜,因而是龙的象征,被尊为龙祖,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天水市政府遂将其日定为公祭伏羲之日。2007年,天水市政府顺承民意,决定将公祭伏羲大典时间固定下来。为便于官方和海内外人士铭记祭祀日期,当年夏至日是公历6月22日,随定以后每年的祭祀日即为公历6月22日,并上报甘肃省政府获准。

祭祖榜告

天水伏羲庙在祭祖活动中,历来有出示告文和榜文的程序。

告文是在祭祖时,先行的一个程序。向广大民众张榜告示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伟大功绩,以唤起民众对老祖宗的怀念之情。这种祭俗自明嘉靖时始,一直沿袭至民国时期。清至民国时,随着祭祀活动的简略,每年不一定都出告文。

昭示榜文,则是祭祖典礼的固定程序。每年祭祖迎神之时,出示榜文,告慰太昊伏羲氏之神灵,赞誉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伟大功绩,以示子孙怀念老祖宗之诚意,迎请太昊伏羲氏神祗接受后代祭奠敬意。每年榜文内容并不固定。

祭祖程序

民间祭祀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为正祭日。

正月十三祭祀活动即已开始。正月十三早迎神,午场戏开始上演,期间群众进庙敬香,各路社火表演连续不断,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七。正月十五夜十二时整,也就是正月十六凌晨,祭祀活动正式开始。主要程序包括:屠宰乌猪一头,盥洗后取头献入香案前,接着鸣炮、献毛血、烧香蜡、献酒、献茶、献祝文、献饭、读祝文、瞻仰伏羲圣像等。在献牲、献饭、恭读祭文中,以民间唢呐吹奏戏剧曲牌或民间古典伴奏,参杂击鼓、敲罄发音相和。宣读祝文后群众进行敬奉香火及布施。正月十七下午彻馔、送神。

祭祖供物

秦人祭祖以骡驹、黄牛、羝羊各一只,谓之“三牢”,即大三牲。汉明帝祭青帝伏羲配句芒,车骑服饰皆青色。唐代祭祀三皇用少牢,供献羊、猪两牲。随着朝代祭祀的发展,到1988年恢复公祭与民祭后,民祭主祭供物为黑猪两头,其余供物亦为饮酒、果蔬、饼羹、菜肴等多盘食物。公祭用品以花篮为主,配以果品、面点。2003年,公祭、民祭又恢复了猪、羊、牛太牢祭祀之规。公祭同时献花篮,民祭以果品、面点、饭菜为贡品。2005年,大典活动升格为省祭,增添了9鼎8簋天子礼仪,使公祭礼制初达顶峰。

祭祖乐舞

据礼县秦公墓出土文物考证,秦人宗庙祭祀之乐舞,石罄为主乐器,主行钟、罄之礼。西汉初年,继秦时祠郊祭制度,沿用亲都雍城四畤,并作北畤而成五畤祭五帝。汉武帝元鼎五年,于甘泉宫起太畤祭太一、太一坛设五帝。唐玄宗开元年间,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从唐墓出土乐伎佣来看,唐时乐舞主要以“身著胡衣尚胡服,吹奏胡乐起胡舞。”宋、金、元对于三皇陵寝祭祀相当重视。祭祀规格由唐代少牢祭升格为太牢祭祀,祭祀乐舞也应运而生。

明代乐舞大体上是仿当时文庙祭孔使用的礼仪乐舞之制。入清以来,祭祖乐舞逐渐失传,晚晴时祭祖活动已基本无舞,祭祖仅以鼓、钟、罄为乐,民间唢呐队吹打助祭。同时,于大殿前月台上演出群仙拜寿神戏三折,以戏曲中与祭祀场面相和合的吹打乐牌子曲代替祭祖之乐,以民间夹板舞代替祭祖之舞。

祭祖祝文

明正德十六(1521)年后,秦州(天水)祭祀伏羲氏的活动中心由卦台山移至秦州城。嘉靖三(1524)年,天水伏羲庙的修建也已初具规模,为体现对先祖羲皇的崇敬,明延礼部特向秦州伏羲庙颁发了《太昊庙祭文》,作为官祭时标准祝文,代表朝廷致祭。

清代逐渐废弃官祭,但祭祀未断,祭文无所传。

民国时期祭祀祝文已有保存。从1988年开始,每年天水伏羲庙均有公祭伏羲活动,祭文也被详细记载。

祭祖乐章

唐代前,祭祀伏羲氏的乐章多已失传。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结著有《太昊庙乐歌》一首。明嘉靖以前,伏羲庙祭祖程序不够规范。明嘉靖十三年,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定了伏羲庙祭祀礼乐仪制,完善了伏羲庙祭祀礼乐规制。张鹏亲自撰写了《迎神曲》和《送神曲》各一章,配合祭祖礼乐和唱吟韵。并由黄仕隆负责刻石立志,作为传祭乐章之本。邑人胡缵宗依明代通行的文庙祭祀乐章亦撰写了《太昊庙乐章》七章,进一步规范了伏羲庙祭祖仪程。

清乾隆五年(1740年),秦州知州李鋐依照张鹏撰乐章原韵作新词重刻石碑(碑现在立于伏羲庙西碑廊)。

张鹏所撰写《太昊庙祀乐章》与胡缵宗所撰《太昊庙乐章》清乾隆版《直隶秦州新志·艺文》有载。

      (摘自李宁民《人祖伏羲与宗庙》一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