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推荐 > 正文

张永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要师古不泥

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张永基书画艺术创作的灵感,特别是在甘肃出土的大量的秦汉简牍、敦煌经卷、碑刻艺术等等,不仅成为张永基书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范本,还成为他书画艺术理论研究上的瑰宝,正是对这些浩瀚历史中的简牍、经卷、碑刻艺术的探索和追寻,一方面,形成他书法创作上“简约而张弛有度、飘逸而跌宕遒丽”的风格,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上著就了“甘肃省首部有头有尾、书法发展历史脉络清楚且厚重大气的书法史志《甘肃书法史》(合著)。

(点击查看图片)

受父熏陶,立于幼学

在对张永基的采访中,尽管先生没有过多地谈及父亲如何言传身教,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还是约略知道了张永基先出生于书香门第,他说从小受到父辈的熏陶,耳濡目染中与书画艺术结缘。

他说,小时候每逢除夕之夜,父亲都要亲手写副对联,让他和兄长去门口张贴,于是,传统的文化习俗给了他极大的感染力,或许因为这种优良家风的使然,幼年时,父亲就开始教他练习毛笔字,要求每天各写一篇大、小楷,由父亲每天检查批阅、点评,父亲的要求非常严格,慢慢的,从最初每天的各一篇大、小楷,增加到后来的每天一篇大楷、两篇小楷,还增加了古文及唐诗宋词,也许是父亲的这种引导教育,让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式的张永基从中感受到了乐趣,使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每每都有冲动的创造欲望。

张永基的书法启蒙学习从颜、柳入手,旁及汉隶、章草。在父亲的督促下,幼年的他虽然感觉每天写字、画画、背诵比较辛苦,但他却乐在其中,并且得到父亲首肯,这让他兴奋不已,不知不觉技艺日进,笔画间也有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这使他在后来的上学或工作中,书画艺术都让他受益匪浅,并使他对书画艺术的追求更加执着和坚定。于是,临习古帖,揣摩字体结构和笔势,渐渐的,他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书画学习方法,就是习古人之法,创自己之作。

(点击查看图片)

艺术创作,师古不泥

书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帖炼帖是一项系统工程,张永基坚信只有不断临帖、揣摩学习古人之法的同时,要不耻下问、恭请名师指点,才能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书法创作是一种线条上的笔墨之舞,只有在尽情挥洒的笔墨舞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之美,而这种舞动要摒弃夸张怪诞,讲究势与力的完美结合,所以,他在临习古帖时,不断揣摩每个字的结体和笔势,正是对笔势的把控把握,形成了张永基书画艺术的创作观——主张新意而不怪诞。

事实上,不论他在学习古人还是创作中,都一直遵循这一主张,比如,在行草书的创作上,以“二王”为范本,兼顾苏轼、米芾、王铎、傅山、董其昌等人的风格,潇洒简约中挥洒豪迈之气,行云流水中释放磅礴之势,此即为张永基所说的笔性,而笔性的驾驭中流淌出来的、便是线条的厚度和张力,这个厚度和张力所展示出来的便是艺术家的创新力。

在谈到书法艺术的创新时,张永基说,中国传统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藏,要创新,首先要进入这座宝库的腹地,去体味书法艺术的三昧(佛教用语,即止息杂念,心身平静),积累、储备创新的能量。因此,创新既是传承和弘扬,也是去粗取精的赓续和发展。所以,在认真学习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传统时既不能陷入传统泥潭,成为传统的傀儡,更不能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要大胆地创新,不断更新观念,开阔眼界。传统的继承毋庸置疑,但创新、也只有创新,才是书法艺术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所以才有二王、有颜欧柳赵、有苏黄米蔡、有贴派书法与碑派书法之别,这正是大家常说的“师古不泥”。

(点击查看图片)

理论研究,填补空白

甘肃书法史,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与流变,更不能离开甘肃书法去单独研究,历史上被誉为中国书法“草书之祖”的张芝,就是甘肃敦煌人,因此,后人云:无张芝之草,则无后来的“二王”,可见,甘肃书法史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张永基在省文联任职期间,不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专业创作,还进行甘肃书法发展史的研究。对于研究甘肃书法史的最初想法,起源于2006年的夏天,他在定西市通渭县进行书法调研时发现,尽管甘肃的书法发展史绵长久远、且辉煌灿烂,但是在研究方面却付之阙如、非常薄弱。在他看来,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被忽视,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贡献的甘肃,书法史更是博大精深,因此,对甘肃书法史非常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于是,对于执着于书画艺术实践和探索的张永基想到即干,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要梳理出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并非一件易事。可是,尽管难度十分巨大,他依然迎难而上,客服困难,抽丝剥茧,朔本求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一部近二十万字的《甘肃书法史》(合著),将上自远古、下至近现代几千年的书法历史全面详实地梳理出来,既填补了甘肃书法研究史上的空白,也对中国的书法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献。

(点击查看图片)

不论是在实践创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上,张永基都有所建树,前面提到了他的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有可能在读者的认知中,他是一位书法家,其实,张永基在绘画方面同样有着深厚的功底。张永基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文艺理论的研究者。今天,已退休的他,以平常心写平常字 ,一如既往坚持创作的同时,还在为甘肃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探索思考,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名家集评

永基的画作,扑面而来的这一份恬淡、舒朗、闲雅之风,正是他心灵深处某些东西的自然流露,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书画艺术的当代人文价值。

但他的书法兼收并蓄,对多种书体都有所涉猎和兼容,但最后的落脚点和他的画作中所体现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即舒张之余而归于内敛,淋漓之中寓含持重,浓墨铺陈又不乏冲和灵变,给人一种舒张收敛有度,持重俊逸并存的艺术特色。

——冯远

永基的书法,总的看,其长项当在行草。笔致清爽,气度恢弘,是很好的风格追求。

——张荣庆

永基的行草书,用笔奔放,线条流畅,字形大小错落有致,枯饱得当,肥瘦相宜。章法空灵朴素,仪态万千,顿挫起伏,波澜壮阔,独树一帜,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对传统笔墨的把握与驾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读他的行草书,使人仿佛置身于战马嘶鸣、气势磅礴的古战场,令人浮想联翩给人以粗犷、豪迈、雄壮之感。

——高志凌

张永基简介

(点击查看图片)

张永基,甘肃兰州市人,甘肃省文联原党组成员、原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甘肃文艺》原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书画艺术专家库专家、兰州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老干部书画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老科协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书院院长。

张永基长期致力于书法美学、书法史的研究,有多篇学术论文在《书法导报》、《中国艺术报》、《解放军画报》、《甘肃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其长文《甘肃书法现状及发展的思考》在《书法导报》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并于2010年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同年,2001年出版发行的《张永基书画作品集》、后来和刘云鹏合著出版发行的《甘肃书法史》,被书法出版社编入《中国书法全史·甘肃卷》并在全国发行。2012年,《甘肃书法史》(合著)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书画作品在省级、国家级展览中多次入选、获奖,其作品被国内外文博单位、美术馆等机构广泛收藏。2011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百人精品展,2014年摄影作品《水墨长空》、《天水麦积山》在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荣誉展出。2015年书法作品被中国书法博物馆收藏。书法行草作品荣获甘肃省委、省政府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2017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文艺突出贡献奖。

(点击查看图片)

(点击查看图片)

(点击查看图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