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考古 > 正文

河西走廊的鼓楼(图)

酒泉鼓楼
永昌钟鼓楼
张掖钟鼓楼

  胡 杨

  在河西生活,总是绕不开一个举目可观的建筑物,那就是鼓楼。

  鼓楼厚重儒雅,气质非凡。它的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故事。门楼匾额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光阴,在此驻留。

  丰富的历史积淀,以及历代名人逸事,使一座闻名遐迩的古朴建筑,透着迥然不同的非凡气质。

  鼓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志,一个古老的城池,总会有一座巍峨矗立的鼓楼。最初,鼓楼是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后来,鼓楼矗立于城市的中央,成为城市无处不在的形象。

  河西走廊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从汉武帝列四郡起,一座座城市就在这块土地上拔地而起。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着自己的建筑文化,鼓楼,就是其中的代表。

  酒泉鼓楼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是镶嵌在荒滩戈壁上的一片绿洲。酒泉古称肃州,也是甘肃省名“肃”字由来地。酒泉为汉代河西四郡之一,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丝绸之路的重镇。

  酒泉,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既有银装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

  在这片神奇的绿洲上,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关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画工青灯、石窟佛陀,悲壮的征战、开拓的艰辛、传奇的故事、豪迈的诗篇,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酒泉鼓楼坐落在酒泉古城中央。距今已有1630多年了。鼓楼的稳重大气,使它代表着这座城市鲜明的文化特质。曾经有几年的时间,每日上下班,我必要从它的身边经过,周遭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闹市,独有它,贮藏着一片难得的宁静,于嘈杂的喧哗中保持着一份冷静和矜持。尽管四周商铺林立,却难以遮掩它的厚重和典雅,虽然岁月的风雨冲刷着它的身体,却始终磨不去它由里向外生发的古朴内敛的气质。

  鼓楼建筑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基座是东晋时期酒泉故城的东门旧址,外面的青砖是清雍正年间包砌上去的,三层木楼则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的。鼓楼拔地27米。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12米,高8米。鼓楼为木架结构塔形楼,一楼每面三开间,楼内四根粗壮的通天柱顶贯三楼;二楼每面有12个雕花窗扇,嵌在十二根撑柱之间;外有走廊栏杆,东西两面分别悬挂“声震华夷”“气壮雄关”的巨幅匾额。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三楼为单间,单檐,四面开窗,四角高挑,外有回廊护栏;楼顶装有聚宝瓶。鼓楼整体轮廓呈金字塔形,挺拔雄伟,巍峨壮丽。登楼远眺,高远达世之感溢于胸间。门洞的四个砖券门楣上部,皆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砖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瑞画,东为“二龙戏珠”,大约是取酒泉东向大海的意思;西镌“丹凤朝阳”,是取了《山海经》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则“河图洛书”,是引了大禹治水的传说,禹治水到河西,曾导弱水(黑河)至于合黎山,入于流沙(今内蒙古额旗),导黑水至于三危(今敦煌)入于南海,精美的画幅颂扬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北为“八仙庆寿”,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是祈望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景。浮雕下面是门额,分别为“东迎华岳”“西达伊吾”“南望祁连”“北通沙漠”。仅仅十六个字,就点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带的优越形胜。券洞中心为八卦结顶,悬置伏羲八卦板一块,起着指示天文方位的作用。马道门额曰:“云路先登”,是形容鼓楼巍然高耸,登楼如同登天梯一样。

  登临鼓楼,南望祁连,壁立千仞,银装素裹,四时不消,犹如万层芙蓉,美不胜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座久经沧桑岁月的鼓楼依然矗立,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荣耀。

  走进酒泉,崭新的城市与古老的鼓楼交相辉映,呈现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同时,它也必将见证一座城市辉煌的未来。

  张掖钟鼓楼

  “不看祁连山上雪,错将张掖认江南。”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曾被诗人这样赞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的张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

  张掖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西汉霍去病大败匈奴,收复河西,汉武帝便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置张掖郡。南北朝时西魏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唐朝时,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甘肃省,就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地处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张掖,富集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丹霞、戈壁、峡谷等丰富壮美的自然景观。

  在张掖市中心,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张掖钟鼓楼。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它是古甘州的标志性建筑,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会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钟鼓楼。

  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碑刻记载,钟鼓楼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焚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据说,张掖钟鼓楼是仿照西安钟楼建造的。楼阁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民谣云:“张掖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虽然现在的钟鼓楼饱受现代化高楼大厦的挤压,但依然不失华丽典雅、庄严稳健的挺拔。

  钟鼓楼的典雅受人青睐,钟鼓楼的厚重同样让人着迷。钟鼓楼呈方形,楼体用青砖包砌,衬砌石条,基座的四面中间各开有一券形门洞,门洞正对着甘州古城的东、南、西、北大街,门洞上嵌刻着四门名字的砖雕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

  楼阁为木结构重檐四面坡,溜金黄顶。楼阁的第一层四面悬有根据当地的风景名胜而题写的褐色绿字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意为东迎金城春雨,西送玉关晓月,南眺祁连雪峰,北望居延牧场。

  在钟鼓楼的第二层上也同样悬挂有四块蓝色金字匾额:东为“九重在望”,西为“万国咸宾”,南为“声教四达”,北为“湖山一览”。四块匾额寓意深刻、意境旷达,不仅彰显了古人深厚的文化修养,更显示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坦荡的胸襟。

  钟鼓楼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雄伟壮丽。在古时,站在钟鼓楼上全城景物可尽收眼底。在这里可以远眺祁连山的皑皑白雪,可以依稀望见城外的居延海和牧场。置身于此,既可猎奇览胜,寻古探幽,又可品茶观景,清风随意,陶然欲醉。人们仿佛可以听到古代东去西往商旅的悠扬驼铃回响于漫漫黄沙,仿佛可看见猎猎旌旗、啸啸战马,风沙之中鸣奏着悲凉羌笛的戍边将士。

  沉浸在夜幕之中的钟鼓楼霓虹闪亮,高高的檐角和雄伟的楼体,在夜色中显得亲切、沉静,更有着一份庄严和神秘。

  如今,钟鼓楼古风犹存,气势犹在。它是一个历史的坐标,记录着张掖沧海桑田的历史,彰显着一座古城的精髓和灵魂。

  永昌钟鼓楼

  永昌县西邻张掖,东邻武威,从地图上看,处于甘肃最狭窄地段,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咽喉要道,历代皇帝都派重臣把守。悠久的历史也造就了永昌灿烂的文化。此外,永昌还有久负盛名的 “古八景”,即天山积雪、云庄铺翠、柳池漾月、金水潺声、东岗晚照、西岭晴岚、南峪龙腾、北山伏狮。

  在丝绸之路上,静静伫立着的永昌钟鼓楼也是饱经风雨,400多年的岁月洗礼或许让他们褪去昔日芳华,但立足楼下,仍可感受历史的蛩音。

  永昌钟鼓楼,又名声教楼,位于金昌市永昌县的城中四街交汇之处。

  整个建筑分楼体和台基两部分,通高24.5米。楼体为两层三檐,重檐盝顶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底层面阔,进深各三间,俗叫三转五。全里安装,四面中置格扇门,左右两面装槛窗,厚筑边墙,抱紧四角劲柱,双翘单昂斗拱。楼内置直径为2米的整张牛皮蒙面更鼓一只,楼南侧檐下置铸铁大钟一口,复置钟鼓均系仿明造型,是向全城击鼓鸣钟报时之处。上层面阔,进深同底层,屋檐及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望台围栏,四向连同,可凭栏远眺。其上是盝顶式屋顶,置有八卦式宝顶,造型奇特。台基为夯土版筑包砖,边宽22米,周长88米,高8米,使主体建筑增添了稳重巍峨之效果。台基四面开拱洞,通达四街。四个拱门之上,分别刻有“大观”“迎薰”“宁远”“镇朔”。楼上每面挂匾三块,共十二块,其文东为“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西为“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南为“文运天开”“奎壁联辉”“云锦天香”;北为“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

  整个建筑结构谨严,造艺精湛,高耸挺拔,雄伟壮观。登临其上,祁连雪峰,金川碧野及城郊风光尽收眼底,是“声闻四达”之名楼。

  远观永昌钟鼓楼,它的外形与其他地方的钟鼓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不同,但细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这座建筑与国内很多地方的钟鼓楼不同,因为永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些文化也反映在钟鼓楼这一古建筑上,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融一体的风格。比如说,从钟鼓楼的平面布局看,钟鼓楼设在全城正中,掌管全城作息和夜禁时刻,是元朝的制度,也是蒙古族建筑的布局手法,它置钟鼓于一楼,与宋金明清时期“鼓楼在东、钟楼在西”的形制不同。

  再比如说,从它的建筑形式上看,盝顶式屋顶是元代常见的造型之一,明初时期,元朝宫殿多被拆除,唯独永昌钟鼓楼上有蒙古族风格的宝顶,这在国内的古建筑中显得独一无二。

  此外,该楼的围栏共分三格,扶手下一空格,中有垫墩,中间一小格,用木版装实,刻有卷草花纹图案,下一大格,用木版装实刻有降幕云图案,这种风格属于典型的西夏宫廷建筑风格,这在其他的钟鼓楼中也极其少见。

  登高凭栏,极目远眺,整个永昌城一览无余,楼上的晨钟暮鼓更是响彻全城,眼前似乎出现丝路的驼铃和吆喝的商人与这钟鼓和鸣,共同奏响这河西名城的繁荣盛景。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