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宏观经济稳健运行政策探源

《稳增长与防风险:中国经济双底线政策的形成与转换》,毛振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大危机与大转折必定带来大反思与大创新

任何一次经济大危机都意味着社会经济会发生大转型,都意味着传统运行体系和指导体系运转的理论和思想会出现系统性“崩溃”和创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化意义的世界经济危机毫无疑问会开启一个时代的新篇章。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步入后危机与长期停滞的新阶段,在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人口老龄化、两极分化、债务高企、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经济的运行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危机救助以及经济长期停滞要求驾驭各国经济的政策和思想进行全面反思和变革。

中国是世界经济大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发展内在机理的大变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及其理论基础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一个需要新实践和新思想的时代,更是一个产生新实践和新思想的新时代。在实践方面,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全面启动了反危机的宏观调控。2012年,我国进入经济常态化阶段,并于2013年提出了有关经济新常态的一系列新举措,开始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2015年底,针对“三期叠加”的经济运行特征,我国提出了全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17年,我国提出通过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举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新旧动能的转换、新旧发展模式的替换。

这些创新性的实践激发了中国宏观调控实践和理论的全面创新。一是,决策统筹层面,在实践中,中国对宏观调控体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调整:建立了中央财经委员会(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决策、统筹中国经济;中财办,负责具体政策的实施,以防止在统筹协调过程中出现相关问题。二是,实施层面,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各类监管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要求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必须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同时,有中长期的目标导向;要在突破“宏观调控主要是逆周期总量调节”的西方教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使宏观经济调控在目标、手段、工具以及实施模式上与国家战略、规划相匹配。三是,打破短期需求管理的约束,建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模式。四是,在科学研判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创新新常态宏观调控框架。五是,在工具层面进行大量创新,不仅旗帜鲜明地构建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辅助货币政策进行金融逆周期监管,把宏观杠杆率等指标纳入宏观目标体系之中,同时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进行全面的市场化创新。六是,形成“底线管理”“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工作总基调和方法。七是,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反思方面,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中国特色宏观经济调控思想,创新性地提出“新常态”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

对宏观经济政策创新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

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理论在过去10多年的创新和反思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十分重要。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在全面开放、全面市场化和全面金融化条件下进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创新进行理论反思的并不多。这本专著就是对宏观经济政策创新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该著作在同类研究著作中有以下几大特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第一,作者以“双底线政策的形成与转换”为主线,对2006年至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政策框架、工具创新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本书是第一本系统研究这14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著作。

第二,本书充分将宏观金融与宏观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强调宏观债务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创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金融领域的各类工具和操作,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传统经济学的二分化现象,在打开金融这个“黑匣子”的基础上,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进行有益的前瞻性探索。

当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很多理论思考还停留在提出问题的层面,没有进行充分的理论构建。但正如马克思所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作者提出的大量理论思考和理论问题,是我们宏观经济学界进一步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也是时代对于我们宏观经济学家提出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特色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应当对作者提出的“双底线宏观经济政策框架”进行理论化和体系化。(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