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碳中和”月饼,能吃出啥味道?

今年的经济热词“碳中和”,“破圈”渗透到了月饼市场。据央广网报道,几款打着“碳中和月饼”旗号的产品在今年的月饼市场冒头,引发不少消费者关注好奇。不过,从记者调查的几款“碳中和月饼”来看,其口味均比较常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也没有特别之处;至于碳排放总量,只有一款月饼做了清晰标注。

究竟是通过原料甄选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通过绿色包装实现了材料可回收,月饼介绍上可是一概没说。非要标榜自己响应了“碳中和”的口号,是否有点大言不惭、生拉硬扯?更有商家,一边自我标榜“碳中和”月饼,一边又将其解答为商品的“有机特色”,风马牛不相及的说辞,是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碳中和,还是故意混淆视听、欺骗顾客?

节能减排,正负相抵;“碳中和”意指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确实有着较高的关注度。这一理念受到重视和践行,对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极具现实意义,也可能深刻改变不少人的生活习惯。但是,若什么挨得着、挨不着的商品,都自称来自碳中和的风暴圈,那搞营销、博“出圈”的意图就太明显了。就说那些热卡高高、包装繁杂的月饼,却争先恐后地去蹭“碳中和”的热度,自相矛盾的吃相实在不好看。

光想着月饼与众不同,不想着怎么把月饼做好吃、如何更适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往小了说,是将月饼变得华而不实、名不符实,往大了讲,拿概念唬人,就是不尊重消费者,也侵蚀了中秋的文化内涵。近年来,资本市场热炒“碳中和”的概念,如今月饼也贴上“碳中和”的标签,这也提醒商业市场和监管部门,尽早制定相关商品的准入门槛和评估标准,加大对滥竽充数者的处罚力度。这既是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在维护“碳中和”理念的权威性和践行度。“碳中和”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