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 > 书画名家 > 正文

东柯谷“白水涧”“到回沟”另说

东柯谷“白水涧”“到回沟”另说

文/夏朗云
   麦积区麦积镇东柯河谷中,存在古民谣:九股松,八股槐;白水涧,砚瓦台;仙人场,滴水崖;杜甫淹留地,草堂建起来。其中有“白水涧”一词,表示东柯河谷中,古有此一景点。

秦光前作品

笔者实地考察“白水涧”,乡人虚指向柳家河村西的东柯河河滩地中,曰有泉水。但此处平旷,不太符合“涧”一词。涧,为山间流水的沟,是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说文》:“涧,山夹水也。”意为“山夹水曰涧”,故地势应稍逼仄。此处泉水出于平地,泉水自身无两山之夹。又因泉水流向夹于两山之间的东柯河主河道,则“白水涧”当指东柯河主河道了。但主河道两侧,土地平旷,无夹水之感。如此,东柯河主河道,由“大谷”,降为“小涧”,则视乎委屈了,颇不合理。且“白水”无依据。此泉水量不大,无甚其他特别。所谓冬天冒白汽,当为恒温泉的共性,不能称为“白水”。
笔者注意到,郦道元《水经注》在记载东柯河时,称此河为“泾谷水”,其中有一支流,名为“白城溪”和“白城水”,东北流,汇入“泾谷水”。且“白城溪”的西边,有一处“白娥泉”向东汇入“白城溪”。

笔者实地考察,东柯谷中街亭古镇南,杨何村、董湾村所在的“到回沟”,其水即东北向流入东柯河。且杨何村西有一沟“贾沟”,其沟水汇入“到回沟”。贾沟两侧山势稍陡起,地势稍逼仄,有山涧之感。
  在贾沟水中段的北侧,有东西两眼大泉水,依次列于沟边,相邻仅距约十米,是一对泉眼。其中,东泉至今仍供村民使用。
  此东西两眼泉水,虽大体清冽,但含矿物质比例稍高,色微白。西泉尤甚,含碱量较高,故村民生活用水不取。
  所以,贾沟下游水色白,尤其在接近汇入“到回沟”处,在积为静水状态的,有一定深度的水坑或水塘中,更为明显。

 

 此东西二泉,或古俗称为“二泉”“白二泉”。“二”与“娥”音近,可能渐渐因谐音转传,就称“白娥泉”了。也可能是因谐音,被文人有意美化记载为“白娥泉”的。
因此,有这种因素,笔者疑此地,即“贾沟”自“白娥泉”下至“到回沟”,当为“白水涧”。这是狭义上的“白水涧”。广义上,整个贾沟也可称为白水涧。再广义,整个“到回沟”(也是夹于两山之间稍逼仄的山沟),即《水经注》所谓“白城溪”沟,也可称为“白水涧”。“白城溪”名与“白水涧”名,因均有“白”字,名称之间当有一定关系。
总之,贾沟的两眼泉,当为“白水涧”名称的来源处。

另外,因“白水涧”在此,由“涧”字引领,“贾沟”“到回沟”景色,可能已被杜甫记载在“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中二首的诗句中:“涧寒人欲到,村黑鸟应栖。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几道泉浇圃,交横落慢坡。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也可能是因为这诗句,是记述杜甫侄子杜佐“到回”(涧寒人欲“到”,故曰“到”;佐“还”山后寄,故曰“还”即“回”)东柯谷村子的内容(杜甫另有诗明确提到东柯谷,故其侄当居住于东柯谷),今“到回沟”才被称为“到回沟”。即,古人是因杜甫“寄侄佐诗”,而起的“到回沟”名。

“到回沟”又称“后悔沟”“到悔沟”。据说是某某杀人后“到此后悔”而得名,现在看来,似应为无稽之谈。似先有“到回沟”之名,后来,乡人渐失其来历,因附近有“杀人沟”,于是用“到回沟”的谐音,渐附会此沟为“到悔沟”。

如果这种推断不误的话,那么杜甫侄子杜佐,有可能曾居住或曾劳作于包括“贾沟”在内的“到回沟”中。

夏朗云作品
  夏朗云,男,1965年生,安徽宿州人,现供职于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87年至今,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1992年至2005年,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资料室副主任。1996年任文博馆员,2001年任文博副研究馆员。2005年至今,任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2007年任文博研究馆员。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