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水网访谈:
红军师长张辉烈士后人讲述
回忆感人至深鲜为人知的故事
说到张辉烈士,知道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他不仅是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在甘肃天水境内牺牲的红军最高将领。
张辉,字岳,号显辉,又名八秋,1911年1月23日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阳乡,1926年投身农民运动,任晋平农民协会秘书、梭镖队副队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平江游击大队西区二中队分队长,短枪队副队长,并带领游击队参加了平江“三月扑城”战斗和平江起义战斗。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五年历任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职务;一九三六年长征途中由于张辉英勇善战,具有优秀的指挥才能,被提升为红十六师师长。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北上途中,在甘肃省天水市娘娘坝镇与国民党军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五岁。
时光荏苒,如今距张辉烈士牺牲已经过去了88年,他的后人,张辉烈士的孙子张要林等费尽周折,多次寻找,通过网络等途径,终于在甘肃天水找到了张辉烈士的牺牲地。从2021年开始到2024年,张要林等张辉烈士的后人已经三次从湖南平江县千里迢迢来到甘肃天水,祭奠张辉师长,实现了他们多年来苦苦寻亲的心愿,也圆了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梦想。
而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掩埋张辉烈士,并坚持半个多世纪为张辉烈士守墓的李逢春老人,也早已不在人世,他的后人继承了为张辉烈士守墓的重任,他们的举动也感人至深。
2024年7月3日,张辉烈士的孙子张要林等再次来到甘肃天水,他们在娘娘坝镇牡丹山上祭奠完爷爷张辉烈士之后,与李逢春老人的后人在一起参加天之水网访谈,共同追忆张辉烈士的英雄事迹。
张辉烈士孙子张要林深有感触地说,第三次,就是这一次,我们是2024年7月3日,来到了天水市秦州区烈士陵园和娘娘坝张辉烈士陵园,祭拜我们爷爷,我们多次来寻找祭拜纪念我们爷爷,就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接续红色精神,我们要把我们爷爷的那种长征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用他的长征精神教育我们的后代,在工作和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李逢春老人的小儿子李鹏,现在是陇南山区一所学校的校长,他对父亲多年默默坚守为张辉烈士守墓的事情很清楚,也为父亲的情怀所感动,在和张辉烈士后人的交谈中,他说。
我感觉到最令人安慰的,你们找到了自己爷爷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地方,你们到天水这边来,圆了一个梦,我们把心愿也了了,我感觉到是后继有人,把这个香火给续上,在我们原来的认识中,就感觉到张辉很年轻没有后代。
那么张辉烈士到底有没有后代,张辉烈士孙子张要林妹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她说。
我爷爷张辉15岁就做爸爸,他们结婚早,15岁就生了我爸爸,不然的话哪有后人。他16岁就加入了共产党,18岁就参加了红军,大约1935年的时候,就跟随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就过了江西转战江西、吉安、安福、井冈山,以后就再也没有音信了,因为当时很难知道我爷爷的信息。
李逢春老人的小儿子李鹏在访谈中接着说,确实在那多少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你们多方寻找,始终没有联系上,现在你看联系上,感觉圆了这个梦,我们把这种长征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这是个很积德的,意义很大的事。
张辉烈士孙子张要林也由衷地认为,说这的确是意义很大的事情,我爷爷之所以以前很难找,当时因为他的情况非常特殊,自从我爷爷加入共产党,参加当地的游击队,参加平江起义革命活动之后,当时国民党就派的军队来镇压农民的暴动活动,其中我爷爷的舅舅,就是国民党军队里一位军官,他就跑到我家,气势的问张辉的父母亲属,他说你是怎么看管你儿子的,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还时刻会掉脑袋。张辉就和他对峙,他坚定的说,共产党带领穷苦人打土豪分田地,翻身当主人,工农阶级一定会取得胜利,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绝不动摇。张辉母亲我的老奶奶就叮咛我爷爷说,今后在外面要格外小心,不要向外人透露自己和家人的信息,以保全自己和一家人的性命,并且要经常换名字。
对于这次和张辉烈士后人的重逢和相聚,李逢春老人的小儿子李鹏感慨不已,他发自内心的说,这确实很不容易,我们几代人,两家能聚到这里,来畅谈过去,回首往事峥嵘岁月,我感觉到确实是很难得的。
访谈快结束时,张辉烈士孙子张要林妹妹动情地说,真的我们很感激很感激,为了我爷爷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谢谢你们,谢谢!其实每年清明节的时候我们都很想过来,以后有机会每年都过来,一是来祭拜我爷爷,二是还可以在一起谈谈心,我们就象亲人一样,说实在的很想见到你们,也欢迎你们到我们平江去。
李逢春老人的孙子赵安生对爷爷曾经坚持不懈,为张辉烈士多年坚持守墓的事也是难以忘记,他过去经常听老人讲这些感人至深的事,也多次参加过祭奠张辉烈士的活动,同时他也在天之水网重点报道和宣传张辉烈士的英雄事迹。
他说,这次访谈让我们知道了张辉烈士过去鲜为人知的事,确实很有意义。大家讲的也很好,讲的真情流露,咱们要大家今后要加强交流,现在通讯方便,交通也更方便,我们要把张辉烈士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发扬光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