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百家 > 正文

前进中的赵安生:从“网络侠客”到文化守护者的跋涉之路

前进中的赵安生:从“网络侠客”到文化守护者的跋涉之路  

一、荆棘中开出的“天之水

2003年,天水市秦州区李子园村的赵安生,怀揣着“让世界看见天水”的初心,创办了本土门户网站“天之水网”。彼时的天水互联网行业尚处萌芽期,资金短缺、技术匮乏、人才凋零如三座大山横亘眼前。他变卖房产筹措资金,在不足2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搭建服务器,白天跑企业拉赞助,深夜自学编程与网页设计。员工回忆:“赵老师常趴在电脑前睡着,键盘上还粘着泡面渣。”

DSC_9224

 

十年磨一剑。至2013年,天之水网已发展为拥有50多个频道的综合性平台,覆盖文化、民生、公益等领域,成为甘肃省十大文明网站之一。网站不仅传递地方新闻,更以“网络文明守护者”的姿态,策划了上百场公益活动,从救助贫困学子到支援灾区,赵安生始终冲锋在前。2013年天水洪灾,他白天扛相机记录灾情,夜晚用网站募集物资,用一根绳索从洪流中救出25名被困群众,被乡邻称为“洪峰中的生命摆渡人”。  

二、光影与泥土间的文化突围

若说天之水网是赵安生的“笔”,影视创作则是他的“刀”。2012年,他执导国内首部非遗电影音乐剧《秦州小曲》,将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搬上银幕。拍摄期间,他自掏腰包填补资金缺口,甚至客串群演以节省成本。影片最终入选多个国际影展,成为非遗保护的经典案例。  

2019年,他再次突破——以环卫工人为原型的电影《天水无尘》横扫亚洲微电影节十项大奖。影片中,主人公秦晓东在寒冬中清扫街道的镜头,让无数观众落泪。而这幕场景,正是赵安生凌晨三点蹲守街头实地拍摄的成果。他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默默守护城市的人。”  

三、“天小仙”:让文化长出翅膀**  

2019年,赵安生将目光投向文创领域。他走遍天水乡村,采集麦积山石窟纹样、伏羲卦象符号,甚至将一碗麻辣烫的烟火气融入设计。品牌“天小仙”由此诞生,寓意“天水仙子,文化传薪”。首批产品上市时,他亲自打包发货,手写感谢卡,连续一周睡在仓库。  

短短五年,“天小仙”从地方小店跃升为甘肃文创标杆。其开发的麦积山微缩雕塑、伏羲庙丝绸画等产品,不仅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更远销欧美。2024年成都文创展上,一位法国藏家捧着“大地湾彩陶瓶”文创感叹:“这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明的密码。”  

四、低调者的光:泥泞中的脚印**  

赵安生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字——“根系故土”。他常年穿布鞋、骑电动车,员工笑称“最不像董事长的董事长”。2020年疫情暴发,他匿名捐赠30万元防疫物资,直到受助医院送来锦旗才被知晓。  

他的奋斗史里写满“微小”:为完善一篇报道,他七访山村老农;为捕捉麦积山雪景,他在零下20℃的山顶守候三天;就连获得“天水市科技追梦人”称号时,他仍在片场调试设备,获奖证书在抽屉里躺了半月才被发现。  

五、长河不息:从一个人到一座城的文化叙事**  

如今,赵安生身兼电影导演、作家、企业家多重身份,却始终以“李子园农民”自居。他推动建设的“天小仙文创产业园”正在秦州区拔地而起,未来将聚合非遗传承、影视孵化、文旅体验等功能。员工说:“赵总办公室的灯永远最后一个熄,他说‘文化传承不能等’。”  

从一根网线到万亩文化绿洲,赵安生用23年诠释了何谓“低调的磅礴”。他的故事,恰似渭河之水——无声浸润,却让贫瘠的土地开出繁花。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晓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