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综合 > 正文

新时代的“工匠发明家”

 

新时代的“工匠发明家”

----记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连镇项目部刘勇

     (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李艳阳 赵薇 海本都)“太好了,以后接触网腕臂预配不再需要我们出蛮力了”。循声望去,操作间内,工作人员熟练地将管材及所需零件送入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从自动测量系统精确测量出腕臂长度到完成管材切割、料头分拣、管材工位间转移,从机器人寻孔定位到机械手夹持管材前进并套上零件,紧固螺帽,五分钟就完成了预配作业。整个预配过程精准流畅,一气呵成。

这是全国首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首次在连镇铁路操作运用的场景,预配的腕臂,误差仅在毫米之内,众人拍手叫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操作平台边,身着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工作服的一个身影却格外显眼,只见皮肤黝黑、眼圈暗沉、但精神抖擞的他细致地为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解平台的操作流程。他总是不苟言笑,但是眉眼中时刻透露出严谨与认真。

他叫刘勇,是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一公司连镇铁路第一物资配置中心的主任,大家称呼他为“工匠发明家”。

科技创新 砥砺奋进创佳绩

高铁风驰电挚,接触网系统是电气化铁路动力之源,而腕臂则是稳定弓网关系的核心支撑装置。为提高接触网腕臂自动化加工水平,减少操作人员工作强度,保证加工精度,刘勇萌发了开发一套全自动的腕臂预配平台的想法。

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刘勇如饥似渴地自学Computer Aided Design、Unigraphics NX及SolidWorks一系列画图软件。为了挤出时间学习,他牺牲休息时间购买网课,经常练习到深夜。最终,刘勇熟练掌握了多种画图软件,再基于他多年的电气维修和数控加工基础,原创发明了“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将腕臂预配由传统的手工作业向全自动、智能化方向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实现了“分散加工集中干,空中作业地上干,现场作业工厂干”的三大转变,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管理创效 凝心聚力铸精品

刘勇常说:“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日常材料、设备进出库及配置的管理尤为繁杂,刘勇为了精简流程,做到标准化作业、合理化配置。他根据集团公司提出的“项目一张表和1234项目管理法”,结合第一物资配置中心的实际,制定出一套“物配中心管理一张表和1234物配中心管理法”等工作流程,把物配中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管理的明明白白。

同时,他将管理融入到手机网站应用中,将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工作安排等,变成随处可见的二维码,让物配中心全体人员实时掌握最新资讯,为打造连镇铁路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争先锋 不忘初心绘宏图

长期在一线工作,和家人见面的机会比较少。一年下来,与家人分隔两地的他也只能在春节回家甚至有些时候不能回家,短暂的相聚后又是漫长的离别,妻儿的泪眼使远行的他不忍回首,只剩背着行囊的背影印刻在妻儿的脑海。

2018年初,刘勇的接触网腕自动臂预配平台创新设想得到集团公司的认可。而后,由连镇项目部总工程师胡安富牵头,成立了“集装箱式自动预配平台”课题组,依托青年蜂巢创新工作室,刘勇苦于钻研、日夜扎在料库,他为了能得到一组精确的数据,常常手握焊枪、手持锯条,手上已留下厚厚的老茧,满是沧桑。他背井离乡却不寂寞,形单影只却不孤独,在他的背后,支持他熬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是爱人的支持。也曾有过埋怨,也曾有过不理解,每天的交流也仅限于晚上五分钟的视频,视频后他又匆匆地继续投入到钻研工作中。

研发的过程中难题总是接踵而至,而他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夜以继日地克服大大小小的难关。废寝忘食的他,克尽厥职,片刻不停歇,光是电脑绘制的3D设计图样就多达数百张,伺服器、传感器、机械手等技术选型多达数千种。他参与研发的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耗时半年,他也整整半年没有体会到休息日的滋味,每一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中,精密调试总计3000次。最终,平台于5月24日问世,并一致通过集团公司专家组成员的评审验收。

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深夜伏案学习PRC管理的同时计划快速掌握维修、维护、维养接触网腕臂自动预配平台的技能。

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的进来,路上有坎坷,人才能变得坚强起来。对刘勇而言,集装箱式接触网腕臂自动预制平台的研制成功是给予他努力的最好回报。但他知道,创新没有止境;唯有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一直在路上。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