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释放“空中招聘”的双赢效应,再多想想办法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牵动着很多人的心。随着各方组织的线上招聘活动持续推进,许多大学毕业生加入了线上求职大军。有调查显示,63%被访者认为线上应聘比线下更便利,82%的人希望“空中招聘”能在日后成为常态。(见3月30日《中国青年报》)

传统的招聘模式一般以招聘会、人才市场和校招会等形式进行,共同特点是“搭好台子走流水线”。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和比较小众化的范围等,都是其局限性。比如,在校招会上,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极大方便了在校学生,但选择面相对较窄;而人才市场和招聘会的选择面大,但却增加了应聘者成本。

“空中招聘”这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线下招聘中所有的环节和模式,都可以借助高速网络、5G技术等在线上实现。招聘的即时化、场景化和现场化跟线下招聘并无多大差别,同时还多了不少优势,于供需双方来说都算得上是双赢,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比如,招聘方足不出户就可实施招聘程序,既可以在短时间内面试足够多的对象,便于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又可以避免现场招聘时应聘者不足的问题。应聘方节省了出行、住宿、打印等成本耗费,毕竟对于低收入应聘者,特别是大学生等没有收入的群体,参加求职应聘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相关成本压力也就越大。

此外,线上招聘可以最大化满足求职者多渠道选择空间,提供更多求职机会。有了线上招聘的灵活、机动与快捷,求职者能在有多种选择时兼顾而非单选。在参加完第一场网上面试后,又可以接着参加下一场。若是放到线下,求职者在同城之间赶场就已经不易,若应聘单位不在同一个地区,就只能选择放弃一部分机遇。某种程度上说,提高供需双方的面试招聘效率,对促进复工复产 、提高企业效率、优化就业等也是一种强劲的推动力。

从形式和理念上看,线上招聘让招聘过程变得简单快捷,也更加高效方便。但当前的问题在于,“空中招聘”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社会的接受度还不高,招聘单位的采用度和求职者的适应度不够。比如,网络卡顿、设备故障等意外,无法全面了解应聘者举止投足的细节,观察不到考官的反应,岗位与专业不匹配、技能与市场不对接,等等。

所以,释放“空中招聘”的双赢效应,还需多想办法。企业人才争夺比拼的是企业招聘软实力。在一些国家,线上招聘成了主流渠道,并进行了很多形式上的创新,比如韩国有的公司在招聘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招聘流程的自动化,并利用AI进行在线采访。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企业思考,也需要求职者以国际化的视野去看待和适应,对接形势发展的需要。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让“空中招聘”成了一种应急机制和替代方式。从长远看,应因势利导,让“空中招聘”的方式常态化,用更高效的招聘、更精准的信息,服务职企双方,显然是件好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