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户外演艺新空间,文化消费新亮点

浦江游轮上赏美景,听昆曲,醉入城市的夜晚;在“都市绿洲”听《剧院魅影》《巴黎圣母院》,看演出逛市集两相宜……户外演艺空间成为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文化演出和旅游市场主动“化危为机”的新探索。昨天,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快乐船长8号、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保利大剧院、新天安堂广场、上海音乐厅广场首批六家户外演艺新空间获得正式授牌。(文汇报8月6日)

衡量一个文化大都市的标准,应该是能满足各式人群的需求,让人可以随时随地和在家门口社区小区,选择文化娱乐场所和艺术演艺样式,这些场所能普遍适合市民和游客休闲放松选择,感受无处不在的精神消费空间。

现今上海各类演艺新空间已达60家,在迈向“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道路上,这些演艺新空间的诞生与发展,激活了演艺市场的增值效应,也让艺术深深浸润着城市的肌理,焕发出城市生活的理想光泽。

创建别具一格的户外演艺新空间,不仅使沪上剧场原有的空间得到创新开发与利用,而且带动文旅结合的空间规划创新,重建演出市场和观演关系,剧院在突破传统演出形式上,有了一个巨大的崭新空间,依托城市的公共绿地,文创市集,公共绿地,运用吸引人气的舞台演艺,这种创举,不啻成为城市中一个融合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艺术体验形式与生活方式的“都市绿洲”。

从拉动夜经济的角度而言,借鉴国外流行的做法,上海的户外演艺新空间,在现今城市艺人基础上,集约式组团和创新性融合,有望成为今后文化消费领域的新亮点。沪上的户外演艺新空间,涵盖城市绿地、商业广场、公园社区、游轮码头、文创园区等场所,在进一步拓展上海演艺经营思路的同时,带动“文旅结合”空间规划创新,合力推动文旅产业和演出市场的繁荣发展。

去年市演出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试行版)》,由此助推“演艺新空间”新业态模式诞生,这些从商厦、酒店、书店、游轮、酒吧、咖吧、书吧等商业场馆中开拓出的“文艺绿洲”,逐渐成为城市演艺空间生态的多样化特征。经一年多发展,目前演艺新空间数量已达到60家,去年年演出超过6000场,从情景剧、话剧形式到儿童剧等各种原创环境戏剧,赋予上海夜间消费与服务更多文化内涵,极大地满足了年轻消费群体的休闲与社交需求。其中“演艺新空间+民营院团”样式,烹制了一道道创新演艺产业的“私房菜”。沪上演艺新空间的诞生,还在传统剧场商演与社区剧场文化配送之外,走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市300多家民营院团,寻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新平台和新机遇。

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需要不断创造,着力开拓一条符合城市特征,贴近时代生活,具有人文温度、思想深度的实践路径和活动模式,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新方式。期待上海户外演艺新空间,不断创新内涵和演出样式,推出更多适合户外演出剧目,按照创建全国一流领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追求,在艺术惠民利民和文旅结合的新目标中,多维发展,努力开拓,走出特大型城市演艺繁荣发展的新路子,为满足各式人群的精神娱乐需求,作出创新性演艺新贡献。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