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各地制度创新力度加大 推动高质量发展

岳瑞轩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张洽棠 皮泽红 缪晓琴

制度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发现,近期各地在制度创新上各有妙招,无论是税收新政等经济路径,还是智慧治理等技术路径,都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税收新政落地,助力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

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其中,“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这一制度性安排,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的部署实施,将为广东制造业行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出系列税收优惠新政,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从2021年1月1日起,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制度性安排,可以说是今年结构性减税中力度最大的政策之一。”广东省税务局企业所得税处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

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相当于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万元。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制造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格局,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5万户,居全国第一。2019年广东地区(不含深圳)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的制造业企业约2.5万户,扣除金额逾1000亿元。制造业研发费扣除比例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更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领域,鼓励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助推广东省制造强省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另外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改革研发费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广东省税务局企业所得税处负责人表示,“从实际操作角度看,缩短结算期限有助于减少资金占用率,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降低运营成本,让企业当年有获得感,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在全球印制电路板制造百强企业——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宏科技”)的智能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每天约有2万平方米的电路板从这里销往世界各地。

“公司今年南通海门项目即将动工,明年预计产值达到100亿元。若按去年公司研发费用2.2亿元计算,今年享受最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后,可新增企业所得税减免825万元。”胜宏科技财务总监朱国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他们非常关注该项政策的动态,早早就给老板算了一笔账,“时间就是金钱。按照新的清缴核算方式,我们企业能够提前半年多享受到这个优惠,公司的资金流动性更强,能够更早更快投入到创新研发和在建项目中,撬动更大的公司利润。”

“我们是广东第一家生产镀膜玻璃的民营企业,深耕玻璃制品制造领域,专注节能玻璃的创新研发。”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魏佳坤说道,“国家政策这么给力,我们完全有信心继续做大做强企业核心产品。”

信心的背后是企业的创新因子在“撑腰”。即使在受疫情影响最大的2020年,该公司研发费投入占比同比提升1.2%,今年研发投入约850万元,享受制造业加计扣除比例100%的政策优惠,可减免企业所得税120万元。

“技术创新是现代中国制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政策让更加坚信我们能把中国‘智造’做大做强,擦亮‘Made in China’的名片!”广州微点焊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杨仕桐显得信心十足。据悉,目前该公司发明的设备专利已达100余项。2017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扩大到75%后,该公司每年研发经费增加到150万元,今年研发投入或将持续“加码”。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不是一项阶段性政策,而是一项制度性安排”。对此,业内人士强调,这意味着,税收调节作用将更有力地作用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上,将更好地聚合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创新合力,广东制造向智造加速转型的新发展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同时如何让一系列减税降费的好政策落地生效,切实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创新动力,是各地政府部门现阶段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当前,广东省税务系统正积极行动起来,全面筹备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工作,建立受惠企业名册,加大政策宣传及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准确归集研发费用,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真正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转型。

“城市大脑”再度升级,上海浦东城市治理体系越来越“精”

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治理转变,是一个“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蝶变过程。4月8日,上海浦东新区再度升级“城市大脑”,将之前涉及经济治理、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165个场景进行了整合,集成为10类57个整合场景,在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介绍,2020年12月,浦东“城市大脑”升级版启动上线试运行,7个全面融合经济、社会、城市治理要素的智能化场景深化整合后投入实战运行。浦东新区在前期探索创新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平台深化整合为突破,全面推进三大治理集成融合,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统筹”“四个衔接”总体框架,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初步构建了“四梁八柱”。

场景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的过程背后,是浦东打破部门之间、条线之间、层级之间职责壁垒,坚持以群众和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推动治理流程再造的自我革命。整合后的场景充分体现了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转变,从各部门依据职责各司其职向围绕服务对象需求主动跨前、协同联动、集成服务的转变,从传统治理方式向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治理转变。

生活垃圾分类是老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浦东新区积极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监测,从源头收集到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全过程智能发现小包垃圾、跑冒滴漏等管理顽疾,整合集成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物业公司和收运企业等市场主体,居委会和志愿者等自治共治组织在内的各方力量,实现治理需求和资源、制度供给高效衔接。克服了特大型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面临的产生点位多、收运处覆盖面广、管理链条长、监管难度大等难点。

据统计,“城市大脑”的垃圾分类场景将全区2662个住宅小区、337个行政村、2441个垃圾产生单位、43627个沿街商铺、91个小压站、12个中转站、4个处置场全部落图管理,通过数据对比、物联感知、视频捕捉等方式,2021年一季度已智能发现并处置1457件问题工单。同时聚焦智能发现率、达标处置率等指标,开展与实战数据一体的智能化效能评价,推动效能评价与制度创新和资源配置衔接迭代,加快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的多方面需求,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一环。浦东新区探索养老机构备案制下的综合监管,初步搭建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的监管模式,依托新区一网统管大平台,制定和梳理监管全要素,闭环处理全流程,实现智能发现、数据共享、协同处置、要素共治的养老服务监管平台。

浦东“城市大脑”通过三大治理平台深化整合,实现养老监管运行体征全方位管理的可视化。目前平台体征数据包括机构信息、人员信息、床位信息和价格信息等四大类40多项体征数据,所有数据实现动态实时监管。通过智能大数据分析,实现了超床位入住、特种设备维保、护理员配比、老年人权益、食品证照、保基本入住率、证照预警、从业人员等风险发现,通过智能设备安装了电弧报警、电子围栏、烟感报警、食品安全预警、离床报警、护理员着装等6个智能发现功能。

电动自行车楼道充电、飞线充电一直是困扰基层的“小顽疾”。“城市大脑”的物业管理场景通过视频捕获智能识别楼道充电、飞线充电行为,发现后即通过平台推送物业公司进行劝阻,如劝阻无效,即通过区城运中心指挥平台推送城管、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执法处置。同时推送居委会、业委会,通过召开“三会”等方式,商议建设集中充电设施来缓解充电矛盾,实现治理全流程无缝衔接。推动各方业务流程精准衔接,建立高效联动响应机制,通过村居“微闭环”、街镇(片区)“小闭环”、部门“中闭环”、政府市场社会“大闭环”,努力实现智能发现、自动派单、管理闭环、高效处置。

从以“六个双”为基础的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创新到以动态、风险、信用、分类“四个监管”为基础的“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从以“城市大脑”为基础的城市治理创新到以“家门口”服务体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创新,浦东新区正围绕重大风险防范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创新探索,不断完善超大城市治理的制度体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