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价格打折质量不能打折,让“临期食品”香起来

近日,有关临期食品的话题空前火爆。微博上,“临期食品”热门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豆瓣网站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聚集了6万多人;在B站,搜索“临期食品”开箱视频,其播放量在15万以上;在小红书APP,关于“临期食品”的相关笔记有将近1500篇。

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往往会将食品的生产日期作为是否选购的重要因素,这样的心理很容易理解:生产日期近,意味着食品更新鲜,也意味着还有更长的保质期。早些年,商场超市的通行做法是到期食品集中下架,在此之前原价销售,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同样的商品生产日期越早,越被人嫌弃,乃至于由“临期”而“过期”。这不仅使商家蒙受损失,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价值也达百亿级。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商家能提供一定的折扣,临期商品就能发掘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某电商平台输入关键字“临期”,跳出几千条链接,涵盖食品、保健品、饮品、烘焙原料等诸多品类。科普中国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有210万人在某宝上寻找临期食品。

杜绝浪费的关键是物尽其用,物尽其用的前提是主动参与,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再没有什么能比价格杠杆更能撬动兴趣了。购买折扣价的临期食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用低端的价格买到相对高端的体验,用一件的价格买到几件东西,且不影响在保质期内食用,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说前些年消费临期商品是基于消费理性的本能,随着反浪费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理性消费行为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可以避免很多浪费。

对于消费者来说,临期不等于过期,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的正规商品,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需要警惕销售渠道和商家经营是否合法合规。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价格打折不等于监管“打折”,是否存在以次充好、篡改保质期、销售过期商品等行为,是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对于在线销售平台来说,网络销售的虚拟性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交织在一起,商品质量应该成为常态化监管的重中之重。

无论如何,价格打折不能质量打折,消费临期食品不能消费安全底线。

值得一提的是,“临期食品”虽香,也应购买有度。任何不必要的消费本质上都是一种浪费,量需而购、物尽其用,不仅是成熟的消费观念,也是有效的节约方式。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