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赵安生专栏 > 正文

赵安生:七夕雨声中,谁还记得穿针乞巧的千年传统?

七夕雨声中,谁还记得穿针乞巧的千年传统?

时近七夕,秋雨先至,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棂。天色灰蒙,云层低垂,竟似要将银河之水倾泻人间一般。街上行人匆匆,伞花朵朵,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绽开又合拢。这雨,不似夏雨的暴烈,也无春雨的缠绵,带着几分凉意,几分清冷,恰应了这七夕前的光景。

微信图片_20250828224051

 

我想起古时七夕,女儿家们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她们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而今人过七夕,大抵只剩得男女欢情,将那乞巧的本意忘却了。雨声中,恍若听得见古时女儿家的笑语,看见她们纤纤素手引线穿针的模样。

这秋雨落得正是时候。它洗净尘世的浮华,教人看清七夕的本真。世人只道牛女相会便是浪漫,却不知那银河迢迢,一年一夕相会,其中多少离愁别恨。“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乐天早已道破天机。而如今男女,朝夕相处犹嫌不足,哪里体会得“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深意。

雨渐大了。檐下水帘成幕,隔绝了外间的喧嚣。我想起儿时在乡下,七夕夜常与祖母在瓜架下听牛女私语。祖母说,若是虔诚,能听得见织女哭泣。如今想来,那不过是秋虫鸣叫,雨打芭蕉罢了。但那份天真与期待,却随着年岁增长而消磨殆尽了。现代文明稀释、外来文化冲击、功利主义侵蚀,这些因素正在打破代际之间的沟通通道、改变文化叙事风格。

微信图片_202508282241151

 

黄昏时分,雨稍驻。推窗望去,小秦淮河畔,已有身着汉服的“织女”们,将一盏盏河灯轻放于河面上。五彩河灯在雨中更显朦胧,载着世人的祈愿,缓缓飘远。这些花灯既承载着人们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也饱含着对家人安康、阖家幸福的传统祈愿。

忽记起宋人范成大词云:“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牛女经年之别,岂是一夕可慰?这七夕之期,到底是喜多于悲,抑或悲胜于喜?恐怕连牛女自己也说不清吧。

夜深了,雨又淅沥起来。我在灯下读《荆楚岁时记》,见载:“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想古人之用心,实在女红技艺,而非男女欢情。而今人本末倒置,将乞巧节过成了情人节,岂不可叹?

然再一想,时代变迁,习俗流转,本是常理。何必强求今人复古?“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如今虽不再时兴,但其精神可在新时代找到新的表达。重要的是不失却那份对美好的向往,对技艺的尊重,对真挚情感的珍视。

微信图片_20250828224115

 

雨声渐疏,东方既白。七夕之日,便在秋雨中开始了。街上已有卖巧果的小贩,撑着伞,吆喝着。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我忽然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七夕的核心——对真挚情感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文化根脉的认同——不应改变。雨洗尘世,使这节日更添几分清雅,几分深沉。

秋雨七夕,别有一番意境。它不是喧闹的,不是华丽的,而是静谧的,深沉的。恰如一切真挚的情感,不必张扬,自在人心。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晓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