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小说散文 > 正文

王岳林:九月三日的注视

九月三日的注视

王岳林(天水)

九月的庆阳,黄土高原已染上秋意。我和妻子回到老家时,岳母正在院中摘菜。见我们到了,她赶忙上前相迎。妻子送上康乃馨,老人接过去,笑得眼眶湿润——自五月岳父离世,这座院子常常只剩她一人。子女们的归来,成为她最大的期盼。

nEO_IMG_微信图片_20250910190529_179_269

第二天,是个特别重要的日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即将隆重举行。一大早,妻子仔细擦拭电视机,岳母换上了新衬衫,银发梳得一丝不苟。她将那束康乃馨郑重地放在电视机旁,粉色花瓣映着深色屏幕,恍若献给整个时代的礼赞。我搬来桌子,正对屏幕摆好,又拿来三把椅子。本想坐在沙发上更舒适,但觉得这样的日子,应当正襟危坐,心怀庄严。

就在这时,岳母又从里屋搬出一把旧藤椅,轻轻放在最前面。“你爸最爱看这个,”她顿了顿,又说道:“一看就淌眼泪。”好像是说给我们听,又像是自言自语。

岳父是五十年代的西北骑兵,参加过剿匪战斗,负过伤。直到生命最后,仍念念不忘那些用热血铸就的荣光。

九时整,礼炮鸣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岳母轻声道:“国家强了,老百姓的日子才稳当。”她擦了擦眼角,继续专注地看着屏幕。

阅兵开始。铁流滚滚,步伐铿锵。女兵方队走来时,妻子忍不住说:“真精神!我没当过兵,但生在军人之家,嫁给军人,也算扯着军装的边儿了。”

岳母摩挲着藤椅靠背:“你爸要在,准要唱《穆桂英挂帅》了。”

战机呼啸而过时,我仿佛又闻到熟悉的汽油味。作为空六师老兵,我深知这些战鹰的意义——当年在朝鲜上空,前辈们驾驶老式战机,用“空中拼刺刀”的精神击落击伤31架敌机。他们若看到今日国产战鹰列阵长空,该有多欣慰。那个需要飞两遍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想起在天水看《南京照相馆》时,影片中的惨痛历史与此刻屏幕上的钢铁洪流形成鲜明对比。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十一时二十分,仪式结束。阳光正好,将小院照得通明。岳母往藤椅前的空茶杯里续水,枸杞在杯中舒展,像极了山丹丹花。

“都看见了吧?”她对着藤椅轻笑,“现在咱们要啥有啥……”阳光穿过康乃馨花瓣,在老人银发间流转。我想起师史馆里那些年轻的面容,他们正隔着时空与我们一同注视这个清晨。

院外传来脱粒机的轰鸣,新收的谷香随风入窗。明亮的阳光洒满院落,照在岳母安详的侧脸上,照在那把空着的藤椅上。这片红色的土地——庆阳,曾经孕育了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八十多年前,南梁苏维埃的先烈们在这片黄土地上

nEO_IMG_微信图片_20250910190530_180_269

洒下热血;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后人正享受着用牺牲换来的和平与繁荣。

此情此景,一段熟悉的旋律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升起:“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倾刻间,仿佛有战马嘶鸣有机翼破云,有血色黎明有金色丰收,更有这片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期盼。一位外国记者的话浮现在脑海:“祝贺你们,你们生在和平的国度。”是的,我倍感荣幸——能生活在和平的国度、和平的时代。唯有经历创伤的民族,才更深知和平的珍贵。

“落后就要挨打”,历史与实践一次次印证这句话。

我忽然明白,所有大国重器守护的,不过是这样一个平静的秋日:老人坐在院里,看儿女带来的花在旧瓷缸中绽放,远山静默,天空湛蓝。那个屈辱的时代已经远去,而生活正如这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地照在庆阳的黄土高原上。在这个经历过苦难又拥抱着重生的土地上,此刻的炊烟袅袅,或许就是阅兵式最动人的续章。

91b1516208aad1e5c517fd4196577059

作者简介:王岳林,籍贯陕西柞水。曾在空军航空兵部队服役二十余载,参加过对越边境防御作战,现供职于天水市直机关。喜欢阅读,爱好文学与写作,出版个人作品集《一路星光》《岁月如歌》两部。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晓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