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赵安生专栏 > 正文

相互之桥:论人际的给予与回响

相互之桥:论人际的给予与回响

赵安生

人世间的关系,常被比作镜子。你笑,镜中人亦笑;你蹙眉,镜中人也便蹙眉。这简单的比拟,道出了人际交往中最深刻的真理:一切长久的关系,皆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上。

我们常常误以为爱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实则不然。真正的爱是两盏灯互相映照,彼此增辉。心理学中的“爱情三角理论”说爱由激情、亲密与承诺构成,这三者无一是单方面能成立的。激情需共鸣,亲密需回应,承诺需相互的誓约。若只是一人唱独角戏,另一人冷眼旁观,这戏终究要散场。钱钟书与杨绛,所以能成文坛佳话,正因他们在生活的细碎处相互扶持,在精神的旷野中相互启迪。

nEO_IMG_微信图片_20250914215639_188_38

 

友谊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人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友情的维系,从来不是靠一方的不断付出,而是靠双方的努力维系。亚里士多德与赫米阿斯的交往,便是明证:一个提供庇护,一个给予智慧,相互灌溉,友谊之树才得长青。若只有一方不断投以木桃,另一方却无动于衷,再热的心也会冷却,再深的情也会淡去。

至于家人之间,血脉固然连着筋骨,但若没有相互的体谅与付出,也不过是空有其名的桎梏。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其稳固在于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然而现实中,常见一人负重前行,他人安然享福,如此家庭,外表虽全,内里早已支离。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好比开设在心中的银行账户。每一次真诚的付出,都是存入;每一次恰当的回应,都是支取。若只取不存,再丰厚的账户也终将归零。职场中,新人的热情被漠视,渐渐便学会了冷漠;朋友间,一方的关心得不到回报,渐渐便疏远了距离。

nEO_IMG_微信图片_20250914215640_189_38

 

康德说过,人应当作为目的而非手段被对待。这句话揭示了人际交往的真谛:真正的相处,不是为了利用,而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共享。当我们以真诚对待他人,他人亦以真诚回馈;当我们以善良拥抱世界,世界亦以善良回应。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渴望被理解,也应当去理解;需要被关心,也应当去关心。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你依附我或我依附你,而是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欣赏,相互成就,共同走向更高的境地。

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唯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换真情。在这交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丰富了他人,也成全了自己。相互之桥,由此架设;回响之声,由此传远。这或许就是人生中最深刻的哲理:我们只有在彼此照见中,才能看清自己;只有在相互成就中,才能实现自身。

专栏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晓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