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央视名嘴王志眼中的麦积山:微微一笑最倾城(天之水网)

 

文/王志

提到大西北,总会想到荒凉、萧杀这些冷冰冰的词汇,似乎无边无际的荒漠与裸山,荒无人烟、鸟兽罕见是这里的专属,甘肃天水当然也不例外。其实不然,位于河西走廊最东边的天水因为有了渭河的滋润,这里真的有水,山也奇多,重峦叠翠,山环水绕,兼具江南水乡的秀美和北国山川的雄奇。

7月19日傍晚,“丝绸之路万里行”的车队到达天水。舟车劳顿让我很快昏昏睡去,次日早起才知昨夜下了一场大雨,湿漉漉的空气清新自然,也很快让我忘记行路的艰苦。从酒店出发前往麦积山时,天空仍未放晴。车队向麦积山缓缓行驶,空中居然又开始飘起雨滴。天水是座小城,雨中的天水让我觉得特别而遥远。

临近麦积山的山路两旁,商户们已早早地占据了有利地形,摊位一个接一个,人头攒动热闹非常,除了常见的旅游纪念品,麦积山的这些摊档多了些别处没有的竹笋、竹子制品。绵绵细雨让我有些担心仪式能否按时举行,但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这是旅途必备的心态,只是我并不曾想到的是眼前景象的背后便是赫赫有名的秦州八景之一:麦积烟雨。

清代翰林吴西川《麦积烟雨》里有两句“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说的就是这麦积烟雨撩人情丝的情形,在真正的麦积烟雨中念这两句自是感受不同。当地人心中的麦积烟雨又是怎样的呢?若遇淫雨霏霏,身处麦积山上,远处千山万壑迷蒙,山林汹涌如海,近处云雾缥缈笼罩,翠柏苍松挺拔,远近交织。不管怎样,正是有了麦积烟雨,麦积山才有了“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吧。

麦积山本身也是种神一样的存在。麦积山因形如麦垛而得名,但麦积山声名远播还因它隐藏着伟大的麦积山石窟。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一百九十四个窟龛,七千八百多尊塑像,千余平方米的壁画,这是麦积山石窟能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比肩的本钱。

与其他三处相比较,麦积山石窟规模最小,但也是自然风光最美的一处。细密、小巧、玲珑剔透,加上这偶尔的烟雨蒙蒙,自有一番天下无双的景致。就是这样,也许因为小,麦积山石窟就没那么起眼;因为远,不方便也没那么好来;因为所有石窟都在崖壁之上,所以没有遭受过大的劫难,至今完好如初,这些似乎都成就了麦积山的一份神奇。想到这更觉不虚此行,既为麦积山庆幸,也替自己高兴。

麦积砂岩的透水性能很好,踩着湿漉漉的台阶前行,心里居然觉得一丝干爽,这是麦积岩上才有的感受。抬头仰望是一组高大慈祥的佛雕刻造像,虽经千年的风吹雨打,祥和的大佛依然保持伟岸的身躯,眼中透出佛家慈爱的目光,俯身注视着麦积山下熙熙攘攘奔流不止的沧桑。凡尘天国一步之遥,内心敬畏油然而起。

麦积山并不高,一百四十二米而已,真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不但如此,麦积山所有石窟都散布在二十至七十米高之间的悬崖峭壁之间,又不能不叫人为之惊叹,在陡峻的悬崖上开凿如此巧妙的洞窟,雕刻如此精美的佛像,实在别致、神奇。

麦积山浩瀚工程的最大功臣当属南宋永初年间两位传经布道的僧人,昙弘和玄高。当年二人在此共同主持,学徒达三百余人,王侯将相亦怀崇敬之心来此。因了他们的肇始,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加入到石窟修建的行列中来,才催生出麦积山的大发展大繁荣,绵绵不绝直到今日。

仰望石窟,我忍不住想,先人有过怎样的付出,才能在这悬崖峭壁上雕塑出如此美轮美奂的佛像呢?这座伟大的工程究竟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才得以完成?又有多少工匠为了心中的佛祖,青丝变白发,抑或在这红色的岩壁上陨落?

麦积石窟如何修造是个谜。当地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大约说为了搭脚手架,周围的树木都被砍光了。若果真如此,不要说开凿石窟雕刻佛像,就是这搭脚手架也是个奇迹啊。另一方面,也让我无限感慨:做什么都有代价啊,好在现在围绕麦积山的群山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人不断地开凿和修缮,才有今天。古人栽树,今人乘凉,为了方便参观,石窟外的栈道云梯就长达一千三百多米。导游告诉我,20世纪90年代这项工程耗费数百万元,这个数字搁在今天也属不菲。于是我想,除了佛窟佛龛,麦积山本身不也是价值连城的“非遗”吗?

因为开凿延续时间长,麦积山石窟和雕塑风格丰富多样,从剽悍雄健到婉约纤细,从现实厚重到烂漫灵动,“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也是麦积山的优势所在。所有的佛像几乎无一例外都俯身朝下,凝视地面,笑容亲切自然,生活气息浓厚,都似乎要努力摆脱宗教的束缚,但举手投足之间又不失佛家的庄严与典雅。

在所有看到的塑像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百三十三窟东北角的一个动人的微笑。微笑来自一个身高仅有八十八厘米的塑像。一个细瘦身板、满脸稚气、眯起双眼脑袋微微侧着听佛祖讲经的小沙弥。这个微笑被誉为“东方微笑”,与他周围众多的塑像形成强烈对比,让人过目不忘。

小沙弥俗称小和尚,是佛教对年龄尚小的出家男子的称呼。最早的沙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他出家时只有十五岁。佛祖规定不满二十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儿子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小沙弥脸上憨厚稚气的表情,自得其乐的微微一笑,让每一个亲见过他的人都在瞬间被融化。这个笑容追得上时间的脚步,穿越了上千年的时光,今天仍然直击我们内心的柔弱深处,让人暂时忘却世俗的一切烦扰。

他在笑什么呢?见到小沙弥的人都在问,也许小沙弥自己也在问,甚至连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都被他迷住。他到麦积山参观小沙弥时,足足看了半个多小时,严肃的脸上最后终于露出了微笑。他风趣地向陪同人员说:“你们看他在笑什么,他笑了一千多年还在笑,看来我以后要常常微笑。”微笑也许是一种最好的修为。

烟雨朦胧中,从山脚到山顶的云梯栈道排满了长龙,摩肩接踵的游客都在焦急地等待上山瞻仰佛祖菩萨的尊容,等待的时间长了,人群中不免有一些不快与焦躁。有人认出我,“王志王志”,也有人监督我们,“特权特权”。我心有不安但只能报以微笑:“谢谢谢谢。是特许,朋友。”

但愿所有的朋友来到麦积山,都有缘踏入一百三十三窟,都能记住小沙弥可人的微笑,遗忘旅途的疲倦和不快,这或许正是东方的微笑带给人们的福音所在。

麦积山的看点很多,但不得不说再见。回首再望身后的西崖大佛,一千四百多年来他一直屹立于此,不管人们用什么眼光、什么样的心情来看他,他都是带着祥和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

临别,景区管委会邀请我题字,怀着对这场雨水的感激和对麦积山的敬仰,我写下“麦积烟雨,丝路吉祥”八个字。不求平坦浩荡,但求一往无前。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赵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