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城市 > 幸福天水 > 正文

环球时报|古树佛窟"小江南",天水耀丝路!

我们于深夜时分抵达,彼时的天水已在黑夜中归于寂静,恰好给人机会了解喧闹之下城市的真实肌理。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穿城而过,车辆沿河而行,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的桥梁横跨在渭河之上,这大概是有河的城市最大的特色。虽正值冬天枯水期,但不难想象夏季时渭河中段的水量之大。天水地处于秦岭的西段,行车所到之处,夜幕下总能看到绵延的山峦。说到甘肃,人们的心中总是会浮现出浩浩戈壁、茫茫沙海和漫漫飞尘,似乎裸露的黄土地上,只有贫瘠是无处不在的。也许北方的粗犷厚重和南方的钟灵毓秀相比,总是豪放有余而婉约不足,但近水远山的天水市,却撑起了这片土地上具有“陇上小江南”特色的豪迈。

天水伏羲庙

豪迈历史,上至八千年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天水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西北城市,但在历史上,这里诞生了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早在8000年前天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有史可稽的建置史达2700多年;除此而外,天水更是古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

太昊伏羲氏是远古时期生活于古成纪(今天水)的一位杰出氏族部落首领,以他为代表的远古先民开创性的生产和生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作为伏羲的出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天水市内有一座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的宗庙建筑群,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

到达时,伏羲庙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有当地人聚集在一起吟唱着小调,大概西北的唱腔总是悠长又空旷,很远处都听得真切,给这庄严的祭祖之地平添了人间烟火气。伏羲庙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红墙绿树四四方方,走进之后便能感受到规制的庄严感。在主体建筑的先天殿内,有一座明代伏羲泥塑彩绘巨像,身高3米,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威仪古朴,俨然一位古代圣者的形象。

伏羲文化已经成为天水城市基因中最重要的一笔。据天水市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天水伏羲庙每年举办3次大的祭祀伏羲的活动,即农历正月十六日前后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主的传统庙会,公历6月22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公祭伏羲大典以及农历七月十九日秋祭伏羲活动。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因其源远流长、影响范围广、祭祀规模大而被列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习俗在这里得以保留,时间的痕迹时刻提醒着人们,历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在天水,古建筑、古民宅比比皆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天水古树之多,数量上仅次于江苏扬州,在全国位居第二。在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两株600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绿叶掩映之下,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呈现于世人面前,它就是有着“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还乡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的南宅子,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

探身进门,只见两边各通着条小道,通向这座古宅的深处。宅子拥有多重院落,墙壁是黄土加草的表面,质朴自然,庭院中树木繁多,不难想象夏季时候枝繁叶茂的景象。走在宅院蜿蜒的小路上,眼中所见,远近高低,各有丰姿:天井处,枯枝舒展,双门斑驳;高楼上,晨光熹微,无人凭栏;绣楼内,风铃叮咛,待月来听。最有特色的还是书房和花园,小巧精致且功能齐全,竹梅掩映,莲池紫藤,冬梅即将盛开。寻着历史的脉络,透过沧桑的老屋,这里恍若在上演着光阴的故事。胡氏民居洗尽铅华,不仅是天水这座历史名城的见证,其自身也是一部伫立于繁华街市之中的无言历史。

麦积山石窟

豪迈山水,孕育璀璨文明

天水素有丝路明珠、石窟走廊之称。作为西出关中的第一站,天水历来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商贸重镇。随着佛教文化的东传,从十六国时期起,在天水境内渭河流域长达百里的山水之间,历代政权都曾在这里开窟凿龛、建寺造像,逐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百里石窟走廊。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它以精美的雕塑艺术而名闻宇内,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麦积山石窟共有后秦以来历代开凿的194个洞窟、7800多尊佛像和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才入山门,就已经被震撼。苍茫天地之间立着一座形似麦垛的孤峰,其表面是如同蜂巢般密密麻麻的栈道,巨大的佛像雕刻浮在山体上,来不及惊叹它的精美,心中不免生疑为何前人要在这90度的垂直峭壁上精雕细琢,让人不禁惊叹是否是仙人造访,留下如此壮观的神迹。

带着敬畏之心拾级而上,仿佛进入了佛国世界。东崖的石窟较多,以涅槃窟、千佛窟、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涅槃窟有4根粗短的石柱,柱头有莲瓣形的浮雕,柱顶是“火焰宝珠”的浮雕。千佛廊长32米,崖壁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在崖壁之上睥睨苍生。攀登上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实在是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洞窟群星点布,栈道凌空穿云,雕像美轮美奂。石窟中,不论南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雕塑得栩栩如生。麦积山石窟雕塑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在天水市武山县,还有一处石窟秘境唤作水帘洞。之所以称为秘境,是因为其所处位置实在隐秘——水帘洞石窟群深藏于渭水上游武山县洛门镇的榆盘乡钟楼湾村鲁班峡中。这里群峰高耸,险峻雄奇,是天然的理想开窟建寺之地,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以后的各朝中,水帘洞石窟成为渭水上游石窟走廊中仅次于麦积山的又一个石窟造像中心。拉梢寺摩崖石刻,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处。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之一,整个崖壁一佛二菩萨雕凿面积达3600平方米。中间释迦牟尼佛通高42.3米,宽43米,两旁的胁侍菩萨身高50余米。因为太过宏大,站在石窟之下的我,甚至无法用手机捕捉其完整原貌。大佛左侧有上层五立佛下层十立佛塑像,加之满涂崖面的说法图、千佛图、飞天等壁画等,构成了宏大的顶天立地气势非凡的说法场景。那些历经了风雨的颜料色彩还未褪去,游人来来往往,不论是否有人听得懂,活灵活现的造像一直在诉说。

除此之外,天水下属的甘谷县还拥有大像山大佛,它坐落于高200米的悬壁间,有高23.3米、渭河流域唯一的唐代大佛;木梯寺自唐屹今经历代修建,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尤以宋代作品为全寺精华。还有华盖寺等石窟群各具形态,风姿绰约。它们恰似熠熠生辉的珍珠,镶嵌于西秦岭的群山秀水之间,构成了一幅丝绸古道东段“百里石窟艺术走廊”的立体屏风。

甘谷大像山

豪迈人物,风雨觅真章

在甘谷县的大像山,除了唐代大佛,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造景点——千佛洞。千佛洞开凿在峻险崖壁上,仅有一个小巧洞窟供人出入。罗汉洞位于千佛洞内,洞窟主体为环形,其中有五方佛菩萨、十六众菩萨、十童子、十金刚、十飞天以及诸多尊者共计800余位,人物主要表现为800罗汉朝观音的盛大场面,同时用120个小故事穿插在其中,比如读经、论典、品茗、过桥、静思、苦行、独处、驯兽、迎客、给养、笑世、明理等等。

进入千佛洞之前,我从未想过这洞中竟真的有上千雕塑,且不论这样一个人造景点屈居古迹之下会有多少人悉心留意,试想光是造出800个形态各异的罗汉,其付出和回报又是否会得到正比。幸运地是,参观当日恰好遇到了800罗汉雕塑负责人蒋五明。据他介绍,千佛洞开凿于2002年,从2006年开始,由蒋五明带领11名塑匠精心雕塑,历时7年多时间,完成了800罗汉的雕塑。在表现手法上,雕塑都采用当地最传统的抠草上绳的办法,木条为骨架,用螺纹钢插山体固定,带铁丝缠绕山石造型,加工成一体。年过半百的蒋五明,正在洞中为他的作品补充颜色,“人生壮年最好的7年时间奉献给了这方洞窟,也算留下了一些东西。”自学成才的蒋师傅,不仅会泥塑、绘画,还精通书法,他笑称只会一门手艺,“不够养家糊口”,如今,他的徒弟有在北京、天津的美术学院进修学业。蒋五明是太多天水人中的一个代表,他的先辈曾经在陡峭的石壁上一刀一凿留下了太多千古遗迹,到了如今这代人,他们仍然传承着前人的精湛技艺与勤劳勇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公报》的记者范长江在他撰写的《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这样描述天水:“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自秦汉以来,汉忠烈纪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李广、三国名将姜维、陇上铁汉安维峻、爱国将领邓宝珊等都是这块文化沃土上孕育的杰出人物。

南郭寺

天水市的南山上有一个南郭寺,历史悠久,素有“陇上古刹”的美誉,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敕赐“护国禅林院”。创建年代无确切文字记载,现普遍认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诗人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眷西行,翻陇坂涉渭水到达了秦州,即今日的天水。在秦州3个多月的时间里,诗人踏遍了秦州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脍在炙人口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他登临南郭寺时,南郭寺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景使诗人有感而发,即兴写下了“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情渠一邑传……”的著名诗句。秦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南郭寺东禅院建立了“杜少陵”祠,让后人能经常拜谒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徐玲珏)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