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善待每一个流浪的灵魂

日前,在上海流浪十多年的“高材生”姚某某在救助站帮助下,回忆起自己的名字。原来,1971年出生的姚某某来自湖北,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曾在安徽中国兵器工业研究所工作。2003年辞职来到上海闯荡,2008年与家人失去联系流浪街头。6月22日,家人赶到上海将其接回湖北老家,结束了他十多年的流浪生活。(7月4日红星新闻)

那位姚先生历尽十多年的流浪艰辛,在救助站的帮助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将开启新的正常生活,算是件十分幸运的事。从以前的流浪汉“犀利哥”,到流浪大师沈巍,再到这位姚先生,城市流浪的灵魂往往不乏离奇曲折的经历,让人见证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当然,还有若干仍在流浪着的无名氏的故事,不为人所知。

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其意在于“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落实这一制度,也就有了救助站的建立。每临酷热、寒冬或其他极端天气,救助站会有所行动,给流浪人员必要的救济,避免死人。还有社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逢节日时给那些流浪者一些食物或资助,让他们也能过个节日。这些救助,让我们的城市有了别样的温暖。

当然,也有城市对流浪者以驱赶待之。早些年有的地方曾在流浪汉聚集的天桥底下建铸水泥造的“獠牙”形锥体,说是避免流浪汉影响市容。最后,迫于舆论的压力,那些水泥锥被撤了。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在于人懂得要善待同类。我们有必要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有温度的执行,善待每个流浪的灵魂。

姚先生的幸运在于他经过一段治疗,回忆起的自己是谁,从而顺利地找到了家。《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规定,“对拒不如实提供个人情况的,不予救助。”这让那些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极很可能被排除在救济的对象范围之外。事实上,恰恰是那些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最需要得到帮助。

给吃的、穿的,是最为直接的救助方式。流浪汉自己知道家在哪里,买张车票送其回家也不难办到。难就难在,一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甚至不知自己是谁?或者不想回家。对他们的救助则需要更多的耐心,放低身段,打消他们的抵触情绪。当然,有条件的还可辅之以必要的医疗救治。若能恢复他们的身份,回到原籍,补办相关手续,就能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救助政策,有医保、养老保险、低保或五保等政策,还有乡镇集中供养的敬老院可以成为他们较为理想的去处。只要诚心以待,完全可以给那些流浪者一个正常的生活。另外,当穷尽一切办法也无法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或者无家可去,那请少些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由地流浪在城市,也不失为一种尊重。

媒体拍下了救助站墙壁上挂满的锦旗,“爱满人间,真情永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救助困境儿童,彰显大爱无疆”。只要用心善待每一个生命,人们总是将城市的好记在心头。对弱者的关爱,不仅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还让人们的心灵在忙碌中得到一丝丝的慰藉。

“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善待生命,健康无比。”善待每一个流浪的灵魂,是健康城市的应有之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