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画 开 天 伏 羲 庙
□ 文 子
秋日的阳光下,跨过伏羲庙的门槛,外面街市的喧嚣瞬间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严的静谧。庙内古柏参天,挺拔苍翠,浓荫蔽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散落的金色卦符。这些古柏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如今虽只存37株,但依然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一棵千年槐树屹立院中,它的树干需数人合抱,枝桠伸向天空,像是在诉说不老的传说。
沿中轴线前行,牌坊、大门、仪门层层推进。先天殿——伏羲庙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在秋阳下流翠欲滴。殿内,伏羲塑像巍然屹立,身高3米,手托先天八卦盘,威仪古朴。仰望这位人文始祖的容颜,不觉思绪万千。就是他,一画开天,肇启了中华文明;就是他,创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制嫁娶。在人类文明的童年,人文始祖点亮了智慧的火种。抬头看,天花顶的“河图先天八卦图”和“伏羲六十四卦图”均是明代遗存,在国内古建筑中绝无仅有。那些神秘的符号,穿越数百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依“前宫后寝”之制,太极殿作为退殿、寝殿,显得更为幽静。殿内木质窗棂透雕团龙、团凤,手法精湛,龙凤图案栩栩如生,表现了龙的动势与雄姿,凤的华贵与妩媚。最令我驻足良久的,是殿前两株古柏,一生一死,一枯一荣。这生与死的对照,不正是阴阳二元最直观的体现么?伏羲创立的八卦思想,核心便是阴阳相生相克,万物负阴而抱阳。这生死相依的古柏,仿佛在无声地诠释着这一永恒哲理。我忽然想到,再过几日便是中秋,正是阴阳平衡的时节——昼夜均分,寒暑平和。伏羲的智慧,早已融入自然节律,成为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置身中院,皎洁的月光从古枝缝隙中筛落下来,银辉泻地。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铁钟迎风摇曳,叮当声轻盈入耳,让人感觉宁静祥和。我忽然想起日间所见的那对“生死树”,一生一死,一阴一阳。这不正是伏羲八卦思想的生动体现么?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生与死、枯与荣,本是宇宙常态,何必欣欣然于生,戚戚然于死?中秋将至,月将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伏羲庙里的古柏,见证了六百余个春秋,依然苍翠。它们不言不语,却道尽了永恒。
在庙内,我看到关于祭祀伏羲典礼的介绍。天水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祭祀伏羲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延续千年。每年不仅有农历六月举行的官方公祭大典,还有由天水市民间祭祀伏羲协会主持的秋祭典礼。想象着农历七月十九日伏羲仙逝之日,民间依传统于此日举行秋祭,表达对始祖的无限追思与敬仰。那场面该是何等庄严肃穆——击鼓鸣钟,明烛、上香、化表,行三献礼,恭读祭文。这些古老的仪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更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追寻与文化自信的彰显。
出得庙来,见远处现代楼宇鳞次栉比,街头车水马龙,红桥下的藉河波光粼粼。六千年的文明血脉,就这样从远古流淌至今,依然充满活力。伏羲庙静静地矗立在城市中心,如同一个文明的水印,告诉每一个匆匆过客:我们都有同一个根,同一个源。
【作者简介】:文子,甘肃山丹人,曾在《甘肃日报》、《张掖日报》、《作家联盟》、《张掖作家》、《张掖网络作家》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数篇作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