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没回来
转眼间又要过年了,数数心中的日历,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1年了。
41年前,一场莫名的疾病,让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让她眷顾的家……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母亲离开了她挚爱和耕耘的杏坛雅地,倒在了追梦的讲台上……
那年她才52岁……
瞬间的阴云,笼罩了一个不完整的家……,家中一下子少了母爱的身影,少了母亲的乡音,少了习惯的川菜,少了餐热呼呼的碗筷。
母亲是四川叙永人,早年求学,50年代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大西北的甘肃。与不约而同的年轻人,在黄羊小镇这块贫瘠的处女地上,成为了开拓甘肃农林业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先行者,
艰苦的岁月,艰难的创业,自立更生,人拉肩扛,白手起家,吃着白菜罗卜土豆,吃着定量比例的口粮,喝着飞沙走石无量的西北风,青春年华从三尺讲台开始,一个梦想从一寸粉笔头起步,写在黑板上的每个字,是她行走的脚步,更是播种的种籽,教书育人,培德育才,让一个来自蜀国的小女子,用初心扛起责任与使命,用奋献诠释生命之花这样美丽绽放。
母亲走了41年,儿女们缅怀您41年,守望您41年,追忆您41年,感恩您41年。
又是一年辞旧岁,想念母亲的点点滴滴,心中荡起思念的浪花,眼眸噙着饱满的泪水,忘不了母亲病榻上的日日夜夜和离别的那一幕……
弥留之际,泪目洗面,深情而又沉重,不舍而又无纳,看着母亲留恋的目光,我们的心都碎了,碎得无法粘合,无法复原。
母亲再也没回来,化作了丝丝烟雨,与泥土为伴……
留给父亲最后的遗言:
要照顾好孩子们……揪心的痛,针扎的痛。
留下一本厚厚的教案,一张课程表和没来得及组织的年终考试试卷。
还留下了爱的基因,留下了桃李芬芳的梦想……
母亲个不高,川音中加杂着大西北的口音,听惯了母亲的乡音,更亲爱母亲的川味,那是母亲的味道。
每年的年夜饭里,更少不了母亲的川菜……
麻辣豆腐、豆腐干,粉蒸肉,梅干肉,腊肉,汤圆,醪糟,泡菜……,把一家人的生活按排的麻辣热烈,有声有色,热气腾腾,圆润幸福。
几乎把攒了一年的副食票,一股脑的洒在了辞旧迎新的灯火里,把一年的光景融入到春的意境里,暖暖的春节,暖暖的胃口,暖暖的舌尖,暖暖的家国。
没有母亲的日子,不温暖,不团圆,不开心,不完美,团圆的家总有个缺口,怎么也弥补不了。
母亲送儿去学堂,去农村,去参军,去工作,工作之余,把最好的生活都给了儿女,给了这个家。
兄妹们先后都成了家,儿孙绕膝,但遗憾中有一丝隐痛,母亲的孙子们一出生,大都没能见到他(她)们的奶奶,只能在父辈的口中听奶奶,在像册里读奶奶。
想想我们这代人真幸福,儿孙有爷爷奶奶疼着,有姥姥姥爷爱着,捧在手心,含在舌心,牵在圆心。
其实,母亲更像是一位慈祥而多情的朗读者,为我们朗读衣食住行,朗读生活,朗读信仰,朗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朗读社会大舞台充满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诚与伪。
母亲又是一首歌,一首唱不衰,听不够的歌。
文章写到尾声,有一个小插曲,情到深处不由得溢出了泪花,被小外孙女看到,拿来一张纸巾给姥爷擦,嘴里不停的说着:姥爷不,不……我对外孙女说,姥爷也想我的妈妈了,姥爷的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她就是你妈妈的奶奶,也是小宝宝的太奶奶。她眨巴一双大眼,似乎听懂了什么。
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投进了妈妈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